旧圣伯多禄大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舊聖伯多祿大殿map

圣伯多禄大殿拉丁语Basilica Sancti Petri)是4世纪时建成的天主教会圣殿,位于现时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的位置。大殿前身为尼禄马车竞技场,于君士坦丁在位的时候建造。为分别此大殿及建于1506年至1626年的新圣伯多禄大殿,此大殿又称为旧圣伯多禄大殿[1]

Thumb
展示圣殿横切面的湿壁画
事实速览 圣伯多禄大殿 Basilica Sancti Petri(拉丁文), 基本信息 ...
圣伯多禄大殿
Basilica Sancti Petri(拉丁文)
Thumb
约1450年时的圣伯多禄大殿,在19世纪绘画;方尖碑位于图左方,在公元37年奉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之命设立
基本信息
位置教宗国
坐标41°54′8″N 12°27′12″E
宗教罗马天主教
祝圣360年
功能状态现时地位不明,拆卸前是特级宗座圣殿
建筑详情
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
奠基326年至333年
竣工360年
拆毁时间1405年
长度110米
地图
Thumb
关闭

历史

Thumb
尼禄马车竞技场、旧圣伯多禄大殿及新圣伯多禄大殿的平面图

旧圣伯多禄大殿于318年至322年间开始建造[2],约30年后完工。大殿在其后的12世纪在天主教会和罗马都有重要的意义,亦为教徒朝圣之地。

此教堂为举行教宗加冕礼英语Papal coronation的地方,在800年,查理大帝教宗良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天主教世界的保护者;846年,撒拉森人为得到圣殿的财宝和圣餐仪式器皿破坏圣殿[3],由于圣殿位于奥勒良城墙外,少了一层保护,而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4],其后教宗良四世收复教堂后建设利奥尼内城英语Leonine City以保护教堂[5];1099年,教宗乌尔巴诺二世连同安瑟莫召开复活节会议英语Easter Council,重申反对叙任权斗争及神职人员与世俗领主的不良关系。

到了15世纪,教堂结构日益变旧,亚维农教廷迁回罗马后,莱昂·巴蒂斯塔·阿伯提贝尔纳多·罗塞利诺提出重修教堂,维修半圆形后殿,并于在圣殿正面加建多层阳台。阿尔伯蒂断言圣殿有结构问题:

“我注意到圣伯多禄大殿有一个不好的特点:又长又高的墙,没有足够结构给予承托,又没有扶壁支撑;墙壁窗洞又太大;结果风的流动导致墙面被侵蚀;无疑再改动有机会让建筑倒塌。”[6]

儒略二世原本打算保留此建筑,但其后改变主意,计划重建教堂。因为圣殿对教会历史有重大意义,当时人民对此计划有很大反响,最后大殿里的祭坛得以保留,并放在新圣殿。[7]

设计

Thumb
13世纪阿诺尔夫·迪·坎比奥造的圣伯多禄铜像

旧圣伯多禄大殿采用像君士坦丁圣殿的典型罗马圣殿风格[8],不用古希腊罗马风格。

圣伯多禄的坟墓上建圣殿让君士坦丁大帝感到烦恼,也影响到建筑的形状。台伯河西岸的梵蒂冈山被夷为平地。特别的是,由于圣殿位置在古城外面,祭坛拱点位于西面,以让圣殿正面面向罗马东面。外墙没有华丽的装饰。[1]

圣殿可容纳三千至四千名信徒。共有五条通道:阔道位于中间,另外两旁有两条较窄的通道;总共21行大理石分隔。[9]圣殿110米长,形状为拉丁十字架。在别名“天国的花园”的中庭,有5个6世纪加建的大门,供人进入圣殿。祭坛装有数条所罗门式柱,教会传说是君士坦丁大帝从所罗门圣殿搬运到教堂;亦又说是从东方教会来的。吉安·洛伦佐·贝尼尼建造圣伯多禄庙盖时有参考旧柱的扭纹风格。

马赛克艺术

在中庭的“小船”马赛克艺术由乔托·迪·邦多纳制作,刻画小船遇到狂风。拱廊入口的墙上马赛克由贾科莫·加塔尼·斯特凡内希设计,描绘圣伯多禄在水上行走,但在16世纪重建圣殿时遭破坏,只有少部分得以保留。

圣殿末端为拱门,窗上有耶稣基督像;墙上11个窗描绘圣经新旧约的故事。

现存以主显节为主题的马赛克碎片为少数教堂内的中世纪艺术,现在存放在希腊圣母堂,碎片证明圣殿马赛克品质很高。[10]

墓窟

圣伯多禄被钉十字架后在旧圣伯多禄大殿埋葬,那里建了一个小圣坛。随著他在教会的重要度越来越高,教会用各类的石像及吊灯装饰圣坛,并在旁边加筑祭坛。墓窟里埋葬很多圣人和教宗遗骨,这些遗骨在装修圣殿时被陆续发现。[1]

大部分墓窟在16至17世纪重建圣殿时被拆掉,小部分仍在新圣殿及其他罗马教堂。殉道者墓窟多次移动,还有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在14世纪的两次大火,有一半的墓窟在重建时未能得以保留。[11]

参考资料

参见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