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英语:Ecosystem),或称生态系,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此特定环境里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气、水及土壤等)与其间的生物之间具交互作用[2],不断地进行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传递,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
辞源
生态系统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的生物学家Arthur Roy Clapham所提出,意指由物理因子与生物所构成的整个环境。1936年Arthur 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3]
大小
生态系统的范围没有固定的大小,如一整个森林可能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小池塘也可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有时一棵大树可能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大部分动物终生不离开这棵树。生态系统的边界一般是由于环境突然有很大变化造成的,如池塘外则不适合池塘内生物的生存,沙漠边界、水体边界、山与平原、沼泽的交界,一般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和另一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当然生态系统的边界不是绝对的,有很多生物可以越过边界生存,如青蛙在水中参与一个生态系统,也可以跳到岸上参与另一个生态系统。
分类
如:生物圈、海洋、深海热泉、珊瑚礁、陆地、森林、雨林、草原、湖泊、池塘、湿地等。 可依环境特性分为陆域生态系及水域生态系两大部分,下再细分成其他各个生态系。
如:农田、果园、自给自足的宇宙飞船、用于验证生态学原理的各种封闭的微宇宙等。
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和环境之间是存在一种平衡关系的,任何外来的物种或物质侵入这个生态系统,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平衡被破坏后,可能会逐渐达到另一种平衡关系。但如果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地破坏,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失衡。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的最主要因素。农业活动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创造自己的人为生态系统的范例,人类开垦荒地,将原有生态系统破坏,原有的物种无法继续生存,人类种植自己需要的庄稼,随之而来的是害虫和捕食害虫的动物,以及为避免被人类锄草而生长的和庄稼形状非常相似的杂草,这些物种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人为生态系统如果离开人的活动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如果人将农田抛荒,很快就会重新产生新的生态系统,即杂草遍地,也许会沙漠化,但不会自动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
有时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的长距离迁移,也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人类没有预料到的破坏,老鼠和苍蝇随着人类散布到全世界,人类只是随着兴趣带到澳大利亚的32对兔子,给澳洲的生态系统几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目前外来物种紫茎泽兰、大米草、和水葫芦已经开始对中国大陆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同时随着商品进入的美国白蛾等新型害虫也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从物质和能量方面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时会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人类目前已经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的后果,正在力图帮助恢复其平衡,但这需要付出资金和能量,恢复比破坏要困难的多,而不会有经济上的回报,所以一般经济实体不会自动的去做这种事,需要政府和志愿者的投入,也需要言论和教育的促进。
生态系统可透过生态球进行模拟。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他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在生命活动中,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有机酸,生物碱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注释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