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1]。
术语“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并非弗洛伊德本人所创,而是其翻译家詹姆斯·斯特拉奇(James Strachey)的拉丁化翻译。弗洛伊德本人所写的“das Es”、 [2]“das Ich”、[3]和“das Über-Ich”[4]——分别直译为“它”、“我”和“超越-我”。因此,对德国读者来说,弗洛伊德原始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是浅显易懂的。
本我(拉丁语:id[5],德语:Es[2])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它的能量是来自“最大的储水池”(the great reservoir)。只有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人格[6]。它是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英语:libido)[7]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8]而不关心社会的规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或不愉快[9]。它不能忍受任何挫折,就像一个被溺爱的小孩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10]。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本我没有对错判断力[11],也有想自我破坏的欲望[12]。
意涵:仅注意人类生物需要的满足,透过社会化的过程,把人类的“本我”加以限制驯服。
心理学上的自我(拉丁语:Ego [13] 德语:Ich[3])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自我用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14]。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著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如延迟享乐[15]。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上学。
意涵:个人的生物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相互协调折衷,所表现出来的“自我”。
超我(英语:super-ego[16],德语:über-Ich[4])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则支配,想要完美[17],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同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18],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19],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而令自我左右为难。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20],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意涵:因应社会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期待,形成“超我”的动力。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21]。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并称为心理防卫机制或自我防卫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生理学研究指出,本我对应了人脑中央部位,自我对应了前额叶皮质, 超我对应了眶额叶皮层[2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