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和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肇和级防护巡洋舰首舰。本舰为中华民国所继承,加入中华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1937年虎门保卫战期间,肇和舰在虎门要塞附近与大日本帝国海军军舰互相炮击,而这也是中日双方在战争中仅有的一次水面舰艇对射的战斗[3]。其后肇和舰遭日军空袭重创坐沉。本舰根据装甲防护方式可以划分为防护巡洋舰;根据设计时的预定用途则可以划分为训练巡洋舰[4]。
肇和 Chao Ho | |
---|---|
概观 | |
舰种 | 防护巡洋舰 |
拥有国 | 大清(订购但未实际拥有) 中华民国 |
舰级 | 肇和级防护巡洋舰 |
制造厂 | 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 |
下订 | 1910年1月 |
动工 | 1910年11月7日 |
下水 | 1911年10月23日 |
服役 | 1913年3月14日[1] |
结局 | 1937年9月21日受空袭坐沉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2750吨 |
全长 | 全长:105.46米 |
全宽 | 42英尺(13米)[2] |
吃水 | 4.5米 |
燃料 | 燃煤:550吨 燃油:100吨 |
锅炉 | 亚罗水管锅炉两座,圆形锅炉4座 |
动力 | 帕森斯透平机,推测为3台 3轴推进 |
功率 | 设计:6,000匹指示马力(4,500千瓦特) 实际:8,797匹指示马力(6,56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设计:20节(37千米每小时) 实际:22.25节(41.21千米每小时) |
续航距离 | 4,500海里(8,300千米)/10节(19千米每小时) |
乘员 | 283人 |
武器装备 | 50倍径单装6英寸(152.4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 50倍径单装5英寸(127.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 50倍径单装3英寸(76.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 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 37毫米马克沁乒乓炮2门单装 18英寸(457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 |
装甲 | 装甲甲板倾斜部分:2英寸(51毫米) 水平部分:1英寸(25毫米) 司令塔:3英寸(76毫米) |
设计和概述
1909年,清朝重启自庚子事变以来再度停滞的海军建设,在整编海军之时,也准备添购若干可以培养海军人才的练习舰[4]。同年冬,以载洵为首的中国海军代表团前往欧洲各国进行考察,并向多国订购了大批军舰,其中在英国订购了两艘特别设计的训练巡洋舰。按清政府的计划,这将为日后的新式海军提供必不可少的训练能力[5]。
本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Elswick Shipyard)首席设计师约书亚·佩雷特(Josiah Perrett)主持设计[6]。其母型有可能是同厂建造、1903年下水的紫石英号[7]。英方的设计方案为2750或2725吨,全长105.46米、宽11.9-12.8米,吃水4.5米。全舰采用艏艉楼设计[8]。外观上为两烟囱,在两侧的舷墙有大量开口,供火炮进行射击用[9]。为保证副炮射界,艏艉楼侧面均明显内削[8]。此外,本舰的后部露天指挥台紧靠后桅,下方有支撑用的斜杆;舰艏的锚链孔为右侧两个、左侧一个[10]。这些都是作为与姊妹舰进行区分的重要外观特征。
动力方面,本舰使用了帕森斯公司生产的透平机。主机数量不详,推测可能装备了3台透平机[11],由两座亚罗水管锅炉、4座圆形锅炉提供动力[12]。设计出力6,000匹指示马力(4,5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节(37千米每小时);实际海试时发挥良好,强压通风下达到了8,797匹指示马力(6,560千瓦特)、22.25节(41.21千米每小时)的好成绩[2]。
武器方面,本舰主炮为两门50倍径阿姆斯特朗单装速射炮,分别布置在舰体前后中轴线上。副炮为50倍径4英寸(10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布置在主甲板4个角落。小口径火炮包括两门50倍径3英寸(76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以及37毫米马克沁乒乓炮两门。鱼雷武器为18英寸(460毫米)鱼雷发射管两具[9]。其中3英寸炮安装在前部副炮后面的舷侧,这也是和姊妹舰不同之处[10]。
防护方面,装甲甲板倾斜部分为2英寸(50.8毫米),水平部分1英寸(25毫米),司令塔3英寸(76毫米)[2]。
舰历
1910年1月,清政府下达了订购新造训练巡洋舰的意愿。同年8月,中方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了合同,本舰造价21万英镑。同年11月7日,本舰开始动工兴建[2]。1911年10月23日,本舰建成下水,时任驻英公使刘玉麟出席了下水仪式。不过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愈演愈烈,国内动荡不已,本舰在内的多艘清末新购军舰均前途未卜[13]。
1912年2月21日本舰进行了海试,录得超过设计值的成绩。民国方面希望能保住这批军舰,因此同年10月9日,海军总长刘冠雄向国务院提出善后解决办法。关于本舰,清政府已经支付7万5000英镑,剩余尾款加上杂费、运费、滞留英国期间的保管费等,共计15万2828英镑。民国政府开具面额为17万2430英镑的国库券给英方,规定在1913年11月30日前兑付[14]。英方接受了这种方式,1913年3月14日,肇和号抵达上海,由海军总司令李鼎新验收。海军上校葛保炎为首任舰长[15]。同年6月7日,海军部成立练习舰队,以林葆怿为司令,旗下编入肇和、应瑞、通济三舰。肇和号和应瑞号作为高等练习舰,主要作军官轮训之用[16]。
肇和号回国的当年,二次革命爆发,7、8月间,沪宁各地讨袁军相继起事,动乱中海军站在了北洋政府一边。7月16日上海讨袁军起事,北洋军由海军总司令李鼎新、海军警卫队总执事郑汝成率领,抵挡讨袁军的进攻。7月23日,讨袁军、原松江镇守使钮永建率先进攻江南制造局,北洋军在海筹、海琛、应瑞、肇和、镜清等多艘军舰支援下固守,击退讨袁军多次进攻,并摧毁讨袁军的炮队营。占领吴淞炮台的讨袁军寡不敌众,且后继乏力,在北洋军的海陆联合攻势面前被迫弃守渡江撤退[17]。
1915年11月10日,革命党成功刺杀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在沪革命党人决定趁机起义。12月3日,肇和号接到命令,6日要调往广州,革命党闻变以为已经败露,仓促起事。12月5日15时,革命党人杨虎等率领30余人,在舰上的见习军官陈可钧接应下成功登舰,占领了肇和号[16],驶入浦江,发炮攻击制造局[18]。另一边孙祥夫一组因所乘小艇未有牌照,被海关巡逻艇截住勒令返回,未能成功夺下应瑞号等舰。肇和号上的杨虎等人却见陆地上未有异动,而应瑞号、通济号也同样保持沉默,误以为已经起事成功,放松了警惕。6日凌晨4时,应瑞号、通济号用机关炮向肇和号进行射击。夺舰的革命党人不会操作舰炮,无法还击;也不懂驾船,无法退避,杨虎等人只好跳水遁去。陈可钧等人则被捕,旋遭枪决。肇和号舰长黄鸣球因未能察觉事变而被革职,海军司令部副官陈绍宽则积极进行联络镇压,因功接任舰长一职。其后肇和号按原计划继续前往广州[19]。[注 1]
1916年3月7日夜,中华革命党人再次图谋在广州黄埔夺舰,马伯麟等20余人劫持了一艘商船,打算跳帮,但尝试5次均未成功。肇和号官兵警觉,用机关炮进行扫射,革命党伤亡惨重,少量人员仅以身免[21][22]。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抵达广州。7月22日,海军总司令程璧光、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领海军多艘舰艇南下广州护法,连同驻留当地的军舰,组成护法舰队[23]。9月10日,护法军政府成立。此时肇和号正停泊在厦门。时任舰长林永谟也响应了程璧光的号召,前往广州参加护法舰队[22]。不久桂系广东督军莫荣新与孙中山一方的矛盾加剧。军政府方面因无财税收入,财政紧张,而桂系向海军承诺每月助饷10万元,成功得到了海军的支持[24]。此后护法舰队与军政府的关系长期紧张。
1921年4月26日夜,护法舰队非闽籍军官高层举行会议,决定清洗舰队内的闽籍官兵,夺取各舰控制权。孙中山委任鱼雷局局长温树德为临时总指挥,长洲要塞司令陈策为副总指挥[25]。27日,行动开始,行动队迅速控制了海圻号和肇和号,随后以两舰的舰炮指向海琛号,迫使海琛号投降。至16时,全舰队11艘军舰均被非闽籍官兵夺取,闽籍官兵死亡20多人、伤30多人;后大部遣散回福建[26]。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发动叛乱,炮击总统府。此时温树德等与陈炯明议和,24日通电要求孙中山下野。7月8日,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等表态跟随温树德一派。7月底北伐军因粤军第一师阵前倒戈而败退。8月9日孙中山撤离永丰号,前往上海,所有仍效忠孙中山的舰艇其后尽归温树德接收。[27]
1923年1月1日,滇、桂、粤联军会师,共同发动讨陈战争,1月16日攻入广州。此时温树德骑墙不定,一直在陈炯明、孙中山和北京政府之间摇摆[28]。12月18日,温树德率领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等7舰北上,护法舰队解散[29]。
1924年1月,温树德率领舰队抵达青岛。同年3月22日,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等6舰组成渤海舰队,由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直接管辖。[29]
1925年10月19日,原直军陆军检阅使兼第十一师师长、新任第三军军长冯玉祥倒戈,直军败退。渤海舰队依旧留在青岛,奉系直鲁联军张宗昌占领了山东后,肇和号在内的渤海舰队投奔了张宗昌。[30]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927年3月14日,杨树庄通电参加革命,闽系控制的中央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31]。此后奉系控制的渤海舰队与闽系中央海军长期对峙。
1927年5月18日,海圻号、肇和号袭击吴淞口,但并未造成人员伤亡[32]。海容、海筹、应瑞等舰赶来增援,东北海军各舰遂遁去。此后肇和号屡次南下袭扰吴淞。6月,奉系海军正式吞并渤海舰队,随即进行改组,原渤海舰队改为第二舰队[33]。8月4日,海琛号、肇和号两舰的山东籍水兵哗变,海圻号、镇海号、定海号赶到青岛协助镇压了兵变[34]。8月19日,海圻、肇和、海琛等7舰第三次攻击吴淞口。20日03:45东北海军进行炮击,吴淞炮台予以还击,双方都没有命中[35]。同年底,东北海军制定计划,试图以海圻、镇海、肇和、海琛4舰夺取广东海军的飞鹰号。但途中编队遭逢风暴,肇和号与编队前面的海圻号、镇海号失联,又遇到动力故障。时任舰长方念祖发出信号求救。原本应该在队列最后方的海琛号接到了求救电报,发送信息询问,却没有得到回音,于是单舰四下搜寻,花了一天才找到肇和号。其后海琛号拖曳着肇和号,1928年1月3日返回港内[36]。
1928年夏,奉系收到密报,称渤海舰队司令吴志馨等有向南京政府叛逃的倾向,奉系迅速逮捕吴志馨以及肇和号等舰上多人。接着进行改组,渤海舰队改编为东北海防第一舰队,以凌霄为司令;并与东北海军舰队合为东北联合舰队。但凌霄一登舰就遭到海琛号、肇和号等舰的山东籍水兵挟持。张宗昌和东北海军前敌总指挥沈鸿烈立即部署镇压事宜。张宗昌在肇和号上召集水兵训话时,卫队乘机占领两舰,逮捕了600多名山东籍水兵,处决了为首4人,并遣散大部分山东籍水兵。渤海舰队至此与原东北海军彻底合并。
1928年底,东北易帜,肇和号等名义上重新成为中央海军。1929年时的东北海军第一舰队序列为:海圻、海琛、肇和[37]。
1932年,日军发动热河作战。东北海军为防日军从天津内河攻入,决定拆除镇海号、定海号等舰的火炮,舰上满载砂石水泥,随时准备自沉封江,各舰拆卸下来的火炮改装在大沽口外的临时炮台上。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在烟台、龙口一带待命,准备作战。1933年5月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布防行动解除。[38]
1933年6月25日发生薛家岛事件,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叛离东北海军,投靠陈济棠[39]。7月,三舰抵粤,编为粤海舰队,司令江西园[40]。在此期间肇和号曾短暂作为过训练舰使用[36]。
1935年春,肇和号因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透平机腐蚀严重,于是拆开进行维修[36]。也因此肇和号没能参加海圻号、海琛号两舰的北叛行动,而是继续留在广东海军。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广东海军在珠江口自沉老旧军舰,组建封锁线。肇和号等舰则负责巡逻防守。9月14日,日本海军轻巡洋舰夕张、驱逐舰疾风、追风三舰逼近虎门要塞,肇和号、海周号配合炮台进行抵抗[3]。日军疾风、追风向海周号进行射击,夕张则与肇和号对射。40分钟后,肇和号多处中弹,被迫退避,海周号则不敌沉没。9月21日,日机对炮台进行轰炸,肇和号因缺乏防空火力,在虎门要塞旁受损坐沉[41]。
虎门保卫战后,民国海军有关部门对战斗进行调查时,以肇和号一度退避为理由,认定方念祖为临阵退缩,将其逮捕,并于同年11月进行枪决。[42]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