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某件事情,進而產生了消極的行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习得性失助(英语:Learned helplessness),正统名称为习得无助,又称习得性无助、习得无助感、无助学习等,是指受试者在反复忍受令人厌恶的刺激后表现出的行为。[1][2][3]在人类的心理机制中,习得性无助与自我效能的概念有关,即个人对其实现目标的信念。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临床抑郁症和相关的精神疾病,可能是由于对情况结果失望以及自己无法控制结果所造成的。[4]
人类会透过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对周围造成的影响,从而学会如何适应环境。但假若一旦我们发觉这种因果关系不再存在,便会立刻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意义,因为所作所为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会引起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诸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显而易见、可预测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大屠杀时的集中营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现代社会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有:精神病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就是:
上述这三点看问题的角度,通常被称为“3 Ps”,这三个论点同时也让其他人帮助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不过有的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类也有可能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在小说《歌门鬼城》中的主角泰特斯·格兰(Titus Groan)原先是一位消极处世的贵族,但当家园有难,就马上转变成积极学习应战的态度,当危机解除,则又回来原先消极处世的情境。然而,小说主角的心理状况是否能作为现实中的普及案例有待查证。
习得无助感的理论,最早是在1975年由美国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马丁·赛里格曼完成[5][6]。他使用了三只狗与鞍具行为来作为习得无助感的试验。第一只狗简单地被加上鞍具,随后被解下。第二只狗被加上鞍具之后,接受短暂但有痛感的电击,狗可以经由碰触杠杆来停止电击。第三只狗与第二只狗并排,并也接受同样的电击测试,它前面也有杠杆,唯一不同的是杠杆没有停止电击的作用。
在实验结束后,第一只与第二只狗都迅速地恢复原先的状态,但第三只狗则被诊断出有临床慢性消沉症状,也就是忧郁症[7]。
另外一个较小规模的试验是将两组狗放在吊床当中,第一组狗被轻微电流电击,但它们能够停止电流,另一组则不行,当这个吊床实验完结后,再将这两组狗放到一个有障碍物的屋子,第一组狗在屋子中遭受电击时,会跳过障碍物逃走,第二组狗在遭受电击时,则不尝试逃走,只会躺在原地不动。此即为习得无助感,尽管狗看到第一组的逃走范例,也知道自己能逃走,但他们并没有尝试。在其他实验当中,还用了不同的动物,结果都非常相似。在所有试验中,造成习得无助感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某件事情,进而产生消极的行为。
此外,也有与人相关的实验,例如,一个人坐在一间有噪音的小房间里,他如果找到可停止噪音的开关,并能关掉噪音的来源,这个试验者的心理状况就能够加强。这种意识到自己可改变周遭环境的心理状态,就是与习得无助感相比的对照。
习得性乐观,应用相同的逻辑,赛里格曼也研究人们如何免疫失败的感觉。采用不同的认知修正[8],人们可以更有效应对沮丧或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情况。例如,家暴的受害者[9]、年老病人的不同问题[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