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網絡暴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网路霸凌(英语:cyberbullying),又称网路欺凌、网路暴力、网暴[1],是指一种在网路上发生的霸凌事件,乃因网路普及而未及时纠正的网路世代的新兴产物。根据加拿大对网路霸凌有深入研究的教育者、西北地区基瓦廷区教育局的教师贝尔西[2]的定义,网路霸凌是[3]:
“ | 一种涉及对信息及通信技术技术的应用,以支援针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恶意的、重复的、敌意的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 | ” |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0年5月27日) |
网络欺凌在许多情况下是现有传统欺凌的延伸。[4]学生如果在互联网上遭受欺凌,大多数情况下在此之前也曾以其他更传统的方式(例如,身体上或言语上)遭受过欺凌。很少有学生只在互联网上遭受欺凌;这些网络受害者通常是身体更强壮的学生,这导致欺凌者更喜欢在线对抗,而不是在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接触。[4]
2010 年代,美国的公众意识有所提高,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备受瞩目的案件。[5][6]一些美国州和其他国家已经通过了打击网络欺凌的法律。[7]一些法律旨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而另一些法律则涵盖了身体骚扰的范围。在成人网络骚扰案件中,这些报告通常首先提交给当地警方。[8]法律因地区或州而异。
研究表明,网络欺凌受害会造成许多严重后果。[9]关于网络欺凌负面影响的具体统计数据因国家和其他人口统计数据而异。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可能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确定和阻止网络欺凌。[10]
其他研究表明,在COVID-19 大流行期间,网络欺凌事件有所增加,当时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被隔离在家中,因此,与大流行之前相比,他们上网的频率更高。例如,一项发表在《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关于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支持网络欺凌的态度以及网络欺凌犯罪行为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增加。[11]然而,另一项针对6,500多名4-12年级加拿大青少年的研究并未发现网络欺凌参与率更高。作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在孩子在家时对其在线活动进行更密切的监控和参与的结果。[12]
网络喷子是一种常见的欺凌形式,发生在在线社区(例如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中,目的是引起反应或干扰,或者仅仅是某些人的娱乐行为。[13][14]网络跟踪是另一种形式的欺凌或骚扰,使用电子通信手段来跟踪受害者;这可能对受害者构成可信的威胁。[15]
并非所有在线上或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互动都可归因于网络欺凌。研究表明,网络上也存在导致同伴压力的互动,这可能对相关人员产生负面、正面或中性的影响。[16][17][18]
由于网路的匿名特性,使得使用者往往不用表明身分,仅靠一个名称,即通行整个网路。也因此,这类型的网路使用者借由网路的此一特性,会展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型态。常见的网络霸凌方法有:
此章节论述以两岸三地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18年7月31日) |
2015年5月2日,有网友发表微博声称,成都武侯祠内诸葛亮所书《前出师表》石刻被人刻上了“路培国到此一游,二〇一五四三十”的字样。尽管媒体强调“不排除有人故意栽赃,冒用别人的名字留言”的可能性[19],但中国网民仍发起了缺乏认定证据的大规模人肉搜索行动,致使同名者无辜遭受网路霸凌带来的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困扰。[20]
2020年3月28日起,同人创作平台Archive of Our Own疑似由于大陆明星肖战粉丝举报而在中国大陆遭到封禁[21][22][23][24],引发部分同人文化爱好者和网站用户不满,并与肖战粉丝一方发生争端。争端中,一名同人作者的支持者遭到人肉,粉丝公布了其就读的学校并要求校方将其退学处理[25]事后被澄清为造假。
根据无线电视明珠台节目《明珠档案》报导[26],一些在香港的著名网站,例如高登讨论区,经常可以找到上述第三、四项手法的霸凌实例。当中一个例子,包括在网上留言性骚扰香港大学的社会运动人士陈巧文、电话和电邮恐吓街头剧团好戏量的成员等等。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黄成荣指,网民很多时受集体行动影响,“人做我又做”地进行“起底”(人肉搜索),不觉自己的霸凌行为可将一个人摧毁,实十分危险。黄成荣直言,作出这类网络霸凌行为的人,是名副其实“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身上”。他解释,不少人会透过在网上作出霸凌或“起底”行为,从而获得快感和满足感。
有时网民更是把“起底”行为当作网络游戏的一种,比赛谁人可以取得更多资料,令自己在网络世界受认同。
黄成荣指,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真的曾受过霸凌,所以藉网上空间平衡心理,或感觉现实生活苦闷,借此行为找“乐趣”,不会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即使知道“出事”,亦会对自己说“人人都咁做”以减低罪恶感[27]。
2015年4月21日,艺人杨又颖由于长期在职场遭受霸凌,因查觉熟悉友人于网路暗中造谣伤害,又于现实中安慰她,对于此事感到煎熬。于台中市住处吸入过量氦气轻生身亡,得年24岁。[28]
2022年1月23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身为中华台北队冬奥选手的黄郁婷在个人微博、Instagram及Facebook上分享在美国盐湖城培训时[29]身著中国大陆国家队冬奥队服的影片,招致台湾民众及媒体(多数为泛绿)对她的网暴[30][31]。2月2日深夜,黄郁婷删除了影片。之后她发文说明,该服装是由中国大陆的友人提供,并表示运动归运动,“在运动界里,我们没有国籍之分,大家赛场下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仍未能平息台湾各界对她的网暴[32]。对此,中华奥会副主席蔡赐爵回应“现在选手在备战期间,我们避免要让她心情受到影响外,也要提醒跟教育她,有一些细节也要自己拿捏好[33]。”
2022年3月3日,台湾体育署宣布,由于黄郁婷在赛事前后“一再出现争议言行,损害代表团形象和台湾的民众情感”,因此决定即日起停止补助内两年的训练与比赛经费。黄郁婷对此再次表达抱歉,承诺会避免再发生同样错误。[34][3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