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等震度图(英语:Isoseismal Map),是指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称烈度)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1]。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宏观调查作出的,标绘等震线的图件称等震线图。等震线图的型式有呈同心圆的、同心椭圆的或不规则形状的[2]。根据等震线的形态等资料可确定宏观震中位置;估算震级、震源深度、发震断层走向等等[3]。
等震线的长宽比并不一直是1:1。在大多数情况下,等震线的长宽比可大于1,甚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其等震线长宽比达到了9:1[4]。
历史上,第一个已知的等震度图制作于1810年,是为了纪录匈牙利的莫尔地震而制作的。该图在1814年由该国地震学家Kitaibel和Tomtsányi于1814年出版[5]。1828年,德国地震学家Egen于提出了第一个烈度Ⅵ度等震度图,并用此描述发生于莱茵兰的地震[6][7]。罗伯特·马利特(Robert Mallet)创造了等震度图的英文,“isoseismal”这一个术语,并以三倍强度等级制作了1857年巴西利卡塔地震的地图,并利用这一信息为参考确定了地震的震央地区(epicenter,另一个他发明的单字)[8]。后来的地震学研究陆续地接受了等震度图的概念,他们间的主要变化是采用的实际地震烈度等级标示方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