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言线 (isogloss、heterogloss),也称作等语线 ,是指某一个特定的语言学特征的分布地理界线 ,譬如,某个元音的发音、某个词汇的意义、或是某种句法。方言界线的划分一般就是许多条大致重叠的同言线 。
词源
同言线英语“isogloss”源自古希腊文 ἴσος ísos “相同、近似”和 γλῶσσα glōssa “舌头、方言、语言”,其灵感源自于等高线或等压线。虽然如此,同言线的意义并非将讲相同语言的地区以线连接起来,反而是为了分隔讲不同方言的地区。因此,“同言线”此名曾被建议改名为“异言线”(heterogloss,其hetero源自ἕτερος héteros “另外、相异”)[1]。
例子
印欧语系的腭-咝音同言线源自系内语言对原始印欧语舌背音的不同演化。
唇化软腭音: | *kʷ, | *gʷ, | *gʷʰ |
软腭音: | *k, | *g, | *gʰ |
硬腭音: | *ḱ, | *ǵ, | *ǵʰ |
在某些分支(如古希腊语、意大利语族及日耳曼语族),软腭音与硬腭音合而为一。
在另一些分支(如波罗的-斯拉夫语族及印度-伊朗语族),软腭音则与唇化软腭音合而为一。[2][3]
由于上述两类语族在地理上各自位处相邻的区域,前者大致位于后者西方,因此两类可以被腭-咝音同言线分隔开。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