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命运的背景是基于1939年,苏联与德国之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当中,秘密附加的规定。[1][2]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1年11月1日) |
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宣布他们将在欧洲再次爆发战争时保持中立,然而当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爱沙尼亚就笼罩在苏联的影响与压迫之下,接著苏联于1940年,并吞了爱沙尼亚。接著苏联就在爱沙尼亚境内发动大规模的逮捕、流放、处决。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在进攻的德军攻到爱沙尼亚以前,追求爱沙尼亚独立的森林兄弟就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及苏联第8军团手中夺回了爱沙尼亚南部。同时,苏联的准军事部队,破坏营,基于约瑟夫·史达林所下令实施的焦土政策,在爱沙尼亚境内展开了破坏行动,包含抢走一切能带走的物品、屠杀持不同政见者、带不走的物品便加以焚毁。最后,爱沙尼亚全境被德军占领,全境被并入纳粹德国新设的殖民地:奥斯兰总督辖区。
二战其间
1941年,爱沙尼亚人分别被苏联红军和德意志国防军动员,从而加入他们的军队。其他人则避开这些动员,他们分别加入芬兰200步兵团、英国商队海军、英国皇家空军以及美国陆军,抗击纳粹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进攻。
二战结束
1944年2月~9月,德国北方集团军麾下的纳尔瓦分队成功挡住苏军在爱沙尼亚的行动。但之后苏军瓦解驻爱沙尼亚德军以及爱沙尼亚独立军的反抗,1944年9月,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战后,尽管大西洋宪章规定苏联与爱沙尼亚之间不应有领土的变动,但爱沙尼亚仍被改名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重新被并入苏联,直到1991年。
影响
1939年爱沙尼亚人口达113万,1945年战后人口为90万。超过10万爱沙尼亚人被苏德两国分别征召入伍,其中加入苏联红军的约55000人,加入德军的约72000人,这些数字可能有重叠,被俘后重新加入另一方的人员会被叠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令爱沙尼亚损失了25%的人口,这比率是欧洲最高的。爱沙尼亚约有81,000人死于战争、德国占领期间的流放、屠杀以及苏联在1941年的流放、屠杀。[3]爱沙尼亚境内原本的少数民族悉数无存:
- 12000名德裔爱沙尼亚人于1939-1941年迁往德国
- 瑞典裔于1944年被瑞典接收;
- 1944年底,俄裔爱沙尼亚连人带地(普乔雷、纳尔瓦河对岸)归附俄罗斯。
- 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被押往爱沙尼亚境内的22个集中营全部被纳粹屠杀。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