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电磁波)辐射和健康问题随着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的急剧增长[1][注 1]。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移动电话使用微波范围的电磁波。这些疑虑引来了许多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上的和实验上的,在动物上和人体上)。其他数位无线系统,像是资料通讯网路,对健康上的影响的疑虑也开始上升。
关于这疑虑,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其中大量的试验并未表明手机辐射直接危害人体生理健康。这些试验常常被简单地当作手机对人体无害的证据,甚至被一些独立研究机构采用。
基于大多数科学和医学机构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称手机和信号基站不太可能促发癌症和其他身体危害产生。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2010年作出关于手机的规范。一些国家已经表明将采取措施让公民更少地受这种危害。[2]
2011年5月31日,隶属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声明称:从目前收集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手机可能带有某些致癌风险,并最终把手机使用列入了“可能致癌”的分类中。这个分类意味着,有一些证据显示其会导致人体癌症,但远未到“总结性”的程度,需进一步研究。IARC将致癌物分为五类,除了“可能致癌”之外,还包括致癌、很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烟和二手烟都被列入“肯定致癌”,“很可能致癌”则包括生产艺术玻璃和常用染发剂的理发师等职业行为,使用手机所属的“可能致癌”就排在其后。[3][4]
听筒的健康危害
一部分从移动电话听筒部分发射的无线电波会被人类头部吸收。例如:由GSM手持设备发射的电波可能有超过2瓦特的功率、模拟电话(可能很少见了)可达到3.6瓦特,如同车载的旧式大型移动电话。今天其它如CDMA和TDMA这样的数字移动电话,功率都要小于1瓦特。在某些国家,针对行动电话的平均发射功率制定了标准并有提醒消费者相关资讯的义务(通常印在电池组件)。在一些系统中,移动电话和基站检测收讯品质和信号强度,在前述的限制之下发射功率水平自动的提升或者降低(例如在建筑物或车辆中)。
是指电磁波照射到生物体中,使生物体的温度升高,从而促进细胞的代谢水平,并由此引起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
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反复接受低强度、长时间或高强度极短时间的微波辐射后,虽然体温未明显上升,但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难以用热效应解释的这类效应,这种影响是用别的手段提供热时不会出现的。
研究表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可能是一种相干吸收,即一种典型的谐振现象。电磁波的电场极化沿人体细线的方向,如果入射波长是人体高度的2.5倍或5倍(由接地条件决定),那么人体就会感应相当强的射频相干电流。若人体接地良好,则人体上的感应电流类似于地面上的1/4波长振子上的电流,若接地不好,则相当于谐振半波摄于上的电流。研究发现,此时人体最大的射频能量吸收发生在人体组织最小截面处(如,脚踝、颈、腹股沟等区域)。人体吸收射频辐射能量的机理,现在仍存在争议。实际上人体带有的磁性材料是不确定的,不能直接接收磁能。人体主要由水、电解质和具有人净轻的复杂分子组成,人体通过离子运动和极性分子振荡而从射频电场吸收能量,而磁场能量的吸收则须通过法拉第连锁现象实现的。
人体活性组织从电磁场所吸收的全部能量,最初用于增加人体组织细胞中的分子和离子的机械运动,如果这种机械运动是随机的,那么所有电磁能将被吸收转化为热,最终提高被辐射组织的温度。如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干的,则在转化为热之前,电磁能量可能支持某些生物化学作用(如酶的活性化),即非热效应。虽现在尚未十分清楚,但可以认为人体组织对能量的相干吸收是很小的。
部分人对基站的担忧
有担忧来自于基站发出的辐射,人们认为基站在近距离下的辐射强烈而持续。
Santini等人于2002年在法国进行了一场访问,样本为乡村里居住在距离GSM移动信号塔300米内,和城市里距离100米内的人群。不少人在访问中认为基站确实有一定害处,并承认自身的确有疲劳、头痛、睡眠问题和记忆力减退的问题。在西班牙、埃及、波兰和奥地利的访问也得到相似的结果。但访问可能会受到自我恐慌和问题引导而变得不准确。
目前没有确实数据能证明居住在基站附近对健康不产生影响。但也没有确实数据和科学能证明居住在基站附近对健康产生影响。
在埃塞克斯大学和瑞士的研究认定移动电话天线不太可能会导致一些自愿者所抱怨的这些短期症状。不过有人批评受调查者中途退出有失公允,尽管报告作者出面澄清。
有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对基于手机网络的数据需求增强,辐射量会持续增加,源源不断。[来源请求]
法国曾有议案讨论主要天线轴不能在居住区正前方100米内[5]。而这项议案在2003年经过修改,决定只在距离小学和幼儿园设施方圆100米内的信号塔需要被整合进市容管理部门认定。而议案到了2005年后就再没有被提起了[6] 。
民间反应
但是,到目前为止,医学研究的数量不足及技术问题等因素,其可信度还是十分备受争议的,导致事实真相成为“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结果,甚至有时还引发“为反对而反对”等情事,如2011年1月8日时,台湾台中市大里区的一户民宅发生了“墙壁吸附硬币”的特殊现象,屋主强烈怀疑是竖立在屋外的一个变压器的强烈电磁波肇祸,但事实上由“镍”所铸作而成的硬币的化学特性百分之百没有磁性,而电磁波也没有磁力,墙壁吸附硬币的现象应较可能由其他因素所导致,如湿度的程度加上大气压力所致。[7]
参见
参考来源
延伸阅读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