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秧歌》是张爱玲于1955年创作的小说,描写小村庄农人金根一家在饥饿之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后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小说最初以英文写作发表,后由张爱玲本人译成中文。[1][2]
该书描写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农村生活,农民面对乡村干部、军人、农会等多方剥削,艰难渡日。故事背景设定于土改完成之后。以谭村的农民金根和其妻月香为主要人物。金根为人讷言而善良,是村里的劳模——劳动模范。月香则精明而善于处事,本在上海帮佣维生,后因听信人民政府“穷人翻身”的说法而“还乡生产”。其时各路的重利盘剥虽已解除,却又由地方政府总其成,又常有些不得不参加的政治活动。村民虽由原地主手中分得田地、农具、及一些无用奢侈品,但因政府的统购统销,稼穯维艰,对自身经济情况并无助益。在贫困的小乡村中,乡亲们相濡以沫,但普遍性的困顿使大家谁也帮不了谁。反不如本来还有土财主时可堪救济。村里的领导王霖同志,和下乡取材的剧作家顾冈对于自身的过去各有心病,对于并不知其底细的对方也有所提防。在人为的饥馑中,所有人都因基本生理需求不得满足而气怒,原有的人情礼数只会拖累自己。顾冈不得不经常借故到镇上,进点私房点心解饥。这样的行为改变了周遭的人对他的看法。最终,为了给四乡的军属拜年,农会给每家摊派半只猪和四十斤年糕的不乐之捐。因搜刮过甚,激起民变,王同志不得不率同民兵对粮仓中抢粮的老百姓放枪,民众逃散。事后为求卸责,声称是“反革命份子”所为。金根负伤,夫妇出逃,女儿阿招在混乱中被人群踩踏致死。月香求金根之妹金花收留未果。逃不动的金根为免祸延妻子,趁隙投水自尽。一无所有的月香复逃回两夫妻的家中。当晚有个女人烧掉了村中的粮仓,自己也被民兵赶入火海之中。王同志又征了一笔钱善后,顾冈利用整个故事写成了剧本。[3]
陈子善称,张爱玲于1950年夏季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土改两个月[4],李开第、魏绍昌、袁良骏三人也曾经提及张爱玲参加过土改,惟祝淳翔在《东方早报》的文章认为此事可疑[5],也有人认为《秧歌》是美国新闻处委托张爱玲写的,惟陈晓勤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则认为此说不正确[6],而美国新闻处的相关负责人也否认了这种讲法[7]。关于张爱玲描述土改真实性的问题,中国大陆以外的意见一般认为真实,而中国大陆的早期意见则是质疑,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所转变[8]。
此书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书名大可以题作“饿”字,——写的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