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经唤术士》(英语:Neuromancer),又译《神经唤术士》,是美国裔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于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本书是赛博庞克题材的奠基之作,且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星云奖、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和雨果奖三大科幻文学界重要奖项的作品[1]。本作是吉布森的处女作,标志着他蔓生三部曲的开篇。
神经唤术士 Neuromancer | |
---|---|
作者 | 威廉·吉布森 |
类型 | 科幻(赛博庞克) |
系列 | 蔓生三部曲 |
语言 | 英语 |
发行信息 | |
封面设计 | 詹姆斯·瓦荷拉 |
插图 | 詹姆斯·瓦荷拉[*] |
出版机构 | Ace |
出版时间 | 1984年7月1日 |
出版地点 | 美国 |
媒介 | 纸本(精装本 及 平装本) |
页数 | 271页 |
所获奖项 | 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百佳科幻奇幻小说[*]、星云奖最佳外国小说奖[*]、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整垮珂萝米》 |
续作 | 《Count Zero》 |
规范控制 | |
ISBN | 0-441-56956-0 |
OCLC | 10980207 |
背景设定在被视为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主角凯斯是一个网路骇客,在故事开始之前他失去了连结网际空间的能力。剧情围绕着他被一个神秘人治愈并雇佣去协助一桩看起来是不可能达成的网路犯罪而展开。小说中讨论了许多现在流行于大众文化的想法,如人工智慧、虚拟实境、基因工程、跨国超大型企业远胜于传统的单一国家企业、网际空间(一种传统被称为母体的电脑网路)。吉布森同时也探讨了人性被普遍存在且价廉的技术所支配的影响(High Tech Low Life)。
在《神经唤术士》之前,吉布森为著名的科幻期刊撰写了几个短篇小说,以黑色非主流文化叙述关于社会底层的主角在近未来与资讯空间的相遇。其主题在他早期短篇小说《整垮珂萝米》(1982年)的设定和《捍卫机密》的人物茉莉·米尔里安斯中为这本小说奠定了基础。约翰·卡本特的《逃出纽约》(1981年)影响了小说。[2]这本小说内的街头和电脑俚语对话源自次文化的词汇,特别是“1969年多伦多毒品销商的俚语,或暴走族的谈话”。吉布森在写作《神经唤术士》之前在大约二十年前的一间酒吧听说过“Flatline”这个词,并且缠住他。[1]作者Robert Stone,“某种偏执狂小说的大师”,是对小说的主要影响。[1]术语“Screaming Fist”取自多伦多朋克摇滚乐队The Viletones的同名歌曲。[3]
《神经唤术士》是被泰瑞·卡尔委托为Ace Science Fiction Specials的第二个系列而专门出版的首本长篇小说。在观看了首20分钟的标志性的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1982年)后(这是在吉布森写了这部小说的三分之一时上映的),他想“《神经唤术士》被毁掉了,所有人都会假设我在书中所创作的视觉结构,是抄袭了这部精致得令人为之惊艳的电影。”[4]他重写了12次该书的前三分之二,担心过失去读者的注意,并确信在书出版后他将会“永久羞愧”,但结果却对第一次出版的小说家来说,被看作是一个重大的想像力的跃进。他在最后一刻添加了小说的最后一句,“他没有再见过茉莉了”,以防止自己写一部续集,但最终还是写了《零伯爵》(1986年)。
凯斯曾是一流的网路骇客,以替雇主入侵并偷窃企业、政府或私人的资料维生。一次出卖雇主后,他被注射了一种俄国军用真菌毒素,导致他的神经系统被严重破坏,无法再登入网际空间。故事的开头,贫困潦倒、毒瘾缠身的凯斯在混迹东京千叶城时被一个叫莫莉的佣兵跟踪。莫莉的雇主阿米提,以治疗凯斯作为条件让凯斯加入他们的任务。尽管阿米提并没有透露任务的细节,但凯斯最后还是加入了小队。
阿米提给的第一个工作是要他们入侵意识网(Sense/Net)公司的总部。通过雇用一个叫做“黑豹·马登”(The Panther Moderns)的青少年团体去制造大量的假恐怖攻击,莫莉成功地潜入大楼内,并成功地盗取了已故传奇骇客McCoy Pauley的意识备份。McCoy Pauley曾是凯斯的老师,也是一名曾三次脑死重生的网络骇客。阿米提需要Pauley的专长去达成往后的任务。
凯斯和莫莉持续调查阿米提的背景,发现他真实身分是一位叫做威利斯·寇托的前陆军上校,是大战时一个被称为“尖叫拳头”(Screaming Fist)军事行动中唯一生存下来的前特种部队成员。在行动中,寇托的小队因失败而伤亡惨重,但他抢了一台苏联军用直升机,在重重困难下孤身逃往芬兰。线索引领凯斯和莫莉追溯到一个先进的人工智慧冬寂(Wintermute)。冬寂是一个由塔希尔-艾希普(Tessier-Ashpool)家族企业所出钱设计,用来辅助日常营运的人工智能。寇托在得知任务是被自己政府高层出卖后精神崩溃,于是冬寂利用植入晶片在寇托的大脑中创造出阿米提的人格并对其加以控制。
在伊斯坦堡,团队招募了另一个成员,彼得·瑞维拉,一位幻术师、骗子和毒瘾犯。在体内植入物的帮助下,彼得可以对周遭人群投影出栩栩如生的全息影像。他是一个危险人物,但被阿米提说服而加入团队。
凯斯最后发现冬寂的目的是要让小队帮它自己脱离塔希尔-艾希普的束缚,并与处在里约热内卢的另一个人工智能Neuromancer融合。为达成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凯斯与Pauley利用病毒骇入塔希尔-艾希普主机的重重防护层,并让莫莉从塔希尔-艾希普家族的Lady 3Jane Marie-France Tessier-Ashpool手中拿到暗码,再对著位于塔希尔-艾希普家族住所杂光别墅(Straylight)的电脑终端机说出暗码。
在任务过程中,寇托因阿米提的人格崩溃而被冬寂杀死。同时,莫莉在Lady 3Jane Marie-France Tessier-Ashpool的住处身受重伤而无法继续任务。于是凯斯在冬寂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杂光别墅;此时,Neuromancer企图将凯斯留在一个逼真的虚拟世界,从而阻止任务成功。不过最后Neuromancer计划失败,凯斯则在冬寂的帮助下成功回到现实世界。
凯斯遇到了Lady 3Jane、家族护卫Hideo,以及瑞维拉。瑞维拉因背叛成性的人格而对凯斯与Hideo痛下杀手,但却被Hideo所阻止。于是一行人最终进入了电脑终端,凯斯进入网际空间,在Pauley与凯斯的努力下破解最后防护层。Lady 3Jane也同意说出密码,最后冬寂也与Neuromancer融合并且成为了一个人类所难以想像的存在。故事最后,冬寂告知凯斯它在扫瞄并译解人类历史上接收的所有空间信号后,发现另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个体于半人马座A传来的信息。
主人翁,一个瘾君子和前骇客。在故事开始的一年前,他因背叛雇主被逮而遭到惩罚,他的雇主使用俄国军用真菌毒素破坏他的神经系统并使他再也无法进入网际空间。
凯斯住在日本千叶的前女友。
千叶市的一位走私客,通过定期的血清置换与基因重整而活了135年之久。当凯斯需要情报时经常会寻求他的帮助。
小队成员,阿米帝奇雇用的一名打手。她对自己身体进行了诸多改造,包括手指内可伸缩的钢刃刀片、增强的视觉、敏锐的神经反射弧以及覆盖住眼眶的透镜。莫莉这个角色也曾出现吉布森的一些其他故事里,包括短篇故事‘男孩记忆’。
小队成员,任务小队头领。真正的身份为一位叫做威利斯·寇托的前陆军上校,曾参与美国军方的秘密行动“尖叫拳头”(Screaming Fist)。行动中他的身心被严重地摧残。冬寂在他脑中覆盖上了阿米提的人格,从而对他加以控制。随著故事发展,阿米提的人格慢慢崩坏使得寇托的记忆重新浮现。
小队帮手,一名黑货商,莫莉的老友,曾协助莫莉调查阿米提。
小队成员,本名为麦克寇依·普列,因在三次骇入过程中脑死却活了下来而得名Flatline。在他死前,意识网(Sense/Net)公司将他的意识备份在唯读记忆体中。凯斯和莫莉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了偷取此记忆体。
黑豹·马登党的领导者。黑豹·马登党是一个有许多著迷于科技主义的年青人所组成的团伙。Yonderboy的团伙协助莫莉从意识网(Sense/Net)偷取了McCoy Pauley的意识备份。
是Lady 3Jane的母亲玛莉‧法兰丝‧塔希尔所创造的两个人工智能之一,她在其程式中加入了一条要设法与另一个人工智能Neuromancer融合的指令而发起这次任务。
一个负责监控世上所有人工智能的团体,其目的在防止人工智能变得太过聪明而危害人类。玛莉‧法兰丝‧塔希尔为了避开图灵的监控而刻意将人工智能一分为二。
小队成员,一名幻术师、骗子、对古柯碱和哌替啶混合剂上瘾的毒瘾犯。他能够靠他体内的植入物而投射出栩栩如生的全息投影。
小队帮手,拉斯特法里派太空站社群-Zion的一个飞行员,驾驶一架名为Marcus Garvey的拖航飞机。他在最后的任务中协助凯斯及莫莉入侵塔希尔-艾希普。
塔希尔-艾希普家族的成员之一。她家族的企业,塔希尔-艾希普TA,经营著自由面(Freeside),一个位于近地轨道上如拉斯维加斯一般的空间站。她们家族住在自由面尖端的一个叫做杂光别墅(Straylight)里。
玛莉‧法兰丝‧塔希尔所设计的另一个人工智能,其主机位于里约热内卢。能够模拟稳定的虚拟人格以及构建逼真的虚拟世界。
戴夫·兰福德在《白矮星》杂志第59期对《神经漫游者》进行了评论,并表示:“我读整本书时都坐在椅子边角,结果我抽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吉布森的作品节奏过于狂热,如此持续不断,让读者永远得不到休息,搞不懂位于炫目的闪光下的故事情节。除此之外,都很不错。”[5]
他随后在杂志第80期再次评论:“你可能不相信有侵入大脑的杀手程序存在。但《神经漫游者》一旦进入你的大脑,就难以磨灭。”[6]
《神经漫游者》的发行并未引起轰动,但它触动了爱好者们的文化神经,迅速成为了口口相传的地下口碑之作。它成为首部同时获得星云奖、雨果奖和菲利普·K·迪克奖(平装原创类别)的小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被《每日邮报与守卫报》形容为“在同一年内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布克奖和普利策奖”。这部小说使赛博朋克成为科幻文学的主流分支,是同时期的科幻作品中获奖最多的作品之一,也入选了《时代》杂志自1923年以来的100部最佳英语小说的名单。该小说还获得了1984年英国科幻奖提名。
《神经漫游者》被认为是“典型的赛博朋克作品”。除了在科幻界外,它作为“对上世纪80年代生活的描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评和广泛关注,尽管《观察家报》指出“《纽约时报》花了10年的时间才提到这本小说。”到2007年,该小说在全球销售了超过650万册。
这本小说在语言学上具有重要影响,推广了诸如“网络空间(cyberspace)”和“反入侵电子装置(ICE,Intrusion Countermeasures Electronics)”之类的术语。虽然吉布森自己早在1982年通过《奥姆尼》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燃烧的铬》就创造了“网络空间”一词,但正是通过在《神经漫游者》,该术语被获得认可,并在1990年代成为代表互联网(即万维网)的事实上的术语。通常《神经漫游者》中被引用的相应的部分为:
矩阵(The matrix)起源于原始的街机游戏……网络空间。这是数十亿合法操作者每天体验的一种共识幻觉,包括在每个国家,被教授数学概念的孩子们……这是从每台计算机的数据中生成的为人类系统服务的图形化抽象。它具有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光线在大脑的非空间中排列成线,数据形成簇和星座,如同城市的灯光在远处消退。[7]
1999年的赛博朋克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特别借鉴了《神经漫游者》,包括名称和“矩阵”一词的用法。[8]吉布森在观看《黑客帝国》后评论说,电影创作者从现有的赛博朋克作品中汲取灵感,正是他自己写作中所依赖的“创造性文化渗透”的方式。[9]
在2000年重新发行的《神经漫游者》的后记中,同行作者杰克·沃马克甚至提出,在1984年《神经漫游者》出版后,吉布森对赛博空间的设想可能启发了了互联网(特别是万维网)的发展方式。他问道:“有没有可能把它写下来的行为,实际上导致了它的发生呢?”(即创作是否会影响和塑造现实?)
1989年,Epic Comics公司出版了一本48页由汤姆·德·哈芬和布鲁斯·赞臣写的视觉文学版本,这本书只包含了首两个章节,"Chiba City Blues"和"The Shopping Expedition",就没有再继续了。
1988年,Interplay公司出版了由布鲁斯·J·巴佛(Bruce J. Balfour)、布莱恩·法戈、特洛伊·A·麦尔斯(Troy A. Miles)和迈克尔·A·斯坦克保设计的电子游戏《神经唤术士》,这个游戏有很多的外景拍摄地和主题都和小说一样,但是主角和主要的情节都不同。它也是很有特色的,就像游戏原声音乐,由电脑改编的DEVO曲子"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曾经提出过几部《神经唤术士》的电影改编,脚本草稿由英国导演克里斯·坎宁安和查克·罗素撰写,Aphex Twin配乐。虽然威廉·吉布森口述他觉得克里斯·坎宁安是唯一有机会做好电影的导演,但这些计画没有一个是实现的。
2015年5月,据报导,电影获得了中国公司C2M的新资金提供,但文森佐·纳塔利不再有空执导这部电影。[10]
2017年8月,宣布《恶棍英雄:死侍》的导演提姆·米勒和旗下的工作室计画跟福斯合作把《神经唤术士》改编搬上大银幕,加上赛门·金柏格监制。[11]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丛书 | 规格 | 页数 | ISBN | 备注 |
---|---|---|---|---|---|---|---|
神经浪游者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国大陆) | 1999年1月(一版一刷) | 平装 | 317页 | ISBN 7-5428-1873-2 | 译者:雷丽敏 | |
神經喚術士 | 开元书印(台湾) | 2012年2月 | 未来发作(2) | 平装 | 319页 | ISBN 978-986880490-6 | 译者:李家沂 |
神经漫游者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国大陆) | 2013年6月 | 平装 | 325页 | ISBN 978-753995133-1 | 译者:Denovo | |
神經喚術士 | 独步文化(台湾) | 2019年10月(初版) | h+w(12) | 平装 | 342页 | ISBN 978-957-9447-52-2 | 译者:归也光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