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国,西域古国,波斯语Chaj、突厥语Tash、粟特语Cac,意思为石头。公元7~8世纪,此地有九个君主均为姓昭武的国家,称昭武九国,石国为其中之一。今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石国 土耳其语:Çaç / Chach 亚塞拜然语:Şaş / Shash 俄语:Шаш / Shash 塔吉克语:Чоч / Choch | |
---|---|
城市 | |
Chaghaniyan和石国(Chach)的大使觐见撒马尔罕国王 Varkhuman(公元 648-651 年),来自Afrasiyab遗址的壁画。 | |
石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位置 | |
坐标:41°11′N 69°10′E | |
国家 | 乌兹别克斯坦 |
州 | 塔什干州 |
市 | 塔什干 |
网站 | http://tashkent.uz/ |
最早见于《魏书·西域传》,书中称其为者石,源自塔什干古称“Chach”[1]。《隋书·西域传》称为石国:“石国居药杀水,都城方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有粟麦,多良马。其俗善战……南去䥽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杜佑《通典》:“石国隋时通焉。居于药杀水,都柘枝城,方十余里,本汉大宛北鄙之地。东与北至西突厥,西至波腊界,西南至康居界……有粟、麦,多良马。隋大业五年,唐贞观八年,并遣使朝贡”[2]。石国人善舞,有柘枝舞流行唐代长安,到宋代仍流行[3]。
“石国,隋时通焉。居于药杀水,都柘折城,方十馀里。本汉大宛北鄙之地。东与北至西突厥界,西至波腊国界,西南至康居界,南至率都沙那国界。王姓石。国城之东南立屋,置座于中,正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馀之骨,金瓮盛之,置于床上,巡绕而行,散以香花杂果,王率臣下设祭焉。礼终,王与夫人出就别帐,臣下以次列坐而飨宴。有粟、麦,多良马。南去䥽音拨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隋大业五年、大唐贞观八年,并遣使朝贡。杜环经行记云:“其国城一名赭支,一名大宛。天宝中,镇西节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归京师。国中有二水,一名真珠河,一名质河,并西北流。土地平敞,多果实,出好犬良马。”又云:“碎叶国,从安西西北千馀里有绗达岭,岭南是大唐北界,岭北是突骑施南界。。西南至葱岭二千馀里。其水岭南流者尽过中国,而归东海;岭北流者尽经胡境,而入北海。又北行数日,度雪海。其海在山中,春夏常雨雪,故曰雪海。中有细道,道傍往往有水孔,嵌空万仞,辄堕者莫知所在。绗达岭北行千馀里至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兹地寒而不冻,故曰热海。又有碎叶城,天宝七年,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处,建大云寺,犹存。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馀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各有兵马数万。城堡闲杂,日寻干戈,凡是农人皆擐甲胄,专相虏掠以为奴婢。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从此至西海以来,自三月至九月,天无云雨,皆以雪水种田。宜大麦、小麦、稻禾、豌豆、毕豆。饮蒲萄酒、麋酒、醋乳。””
石国是唐代高僧往印度取经时必经之地。玄奘在627年-645年去往印度取经,曾路过赭时国,即石国;《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役属突厥”[5]。
天宝十年(751年)唐安西大都护节度使高仙芝攻陷石国,并擒国王(突厥人的吐屯)及妻子押归京师[6][7]。天宝十年(751年),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兵,唐与大食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附近)决战(怛罗斯战役),高仙芝兵败,石国归附大食[8]。
明代称为达失干。明朝永乐年间行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曾到过达失干:“达失干城在塞兰之西,去撒马尔罕七百余里。城周回二里,局平原上,四面皆平岗,多园林,广树木。水流长行。土宜五谷。居民稠密”[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