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演说》(英语:Gettysburg Address)是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4月20日) |
1863年11月19日,也就是美国内战中盖兹堡战役结束的四个半月后,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盖兹堡的盖兹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此次演说,哀悼在长达五个半月的盖兹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林肯的演讲于当天第二顺位发表,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以不足三百字的字数,两到三分钟的时间,林肯诉诸独立宣言所支持的“人皆生而平等”之原则,并重新定义这场内战:不只是为联邦存续而奋斗,亦是“自由之新生”,将真平等带给全体公民。
以因袭的词句“八十七年前”发端,林肯论及美国独立革命,称许盖兹堡这场揭幕式为一契机,不止题献一块墓地,更能尊崇殊死奋斗以确保“民有、民治、民享之国必永续于世”者。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声震寰宇,其确切之措辞却颇受争议。五份已知的演说稿,与当时新闻报导中的誊抄本,于若干细节上彼此互异。
历史背景
发生在1863年7月1日至3日的战争彻底改变了盖兹堡这个小镇。联邦军的波多马克军团与联盟国的北维吉尼亚军团在战后留下超过七千具的战士遗骸、数以千具战马尸骨;庄严有序地埋葬死者成为当地数千居民的首要之务。战事结束后一周内,尸体腐烂的恶臭使许多居民剧烈作呕。最后在32岁、富有的检察官大卫·威尔斯(David Wills)的建议下,宾夕法尼亚州政府买下17英亩(69,000平方公尺)的土地作为墓园之用,以为这些战死沙场的灵魂善后。
威尔斯最初计画于1863年9月23日题献这座墓园,并邀请曾任美国参议院议员、麻省州长、哈佛大学校长及美国国务卿的爱德华·埃弗里特作为主讲人。埃弗里特时为全国最知名的演说家,声名远播;但因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所以威尔斯及治丧委员会同意其要求要求而将日期延后至11月19日。
威尔斯及治丧委员会几乎是事后才想起邀请林肯参与揭幕式。威尔斯的信中写道,“敢请屈驾,于演说之后,以全国行政首长之尊,赐以适切之短评,使此土此地因蒙官式对待,得添神圣庄严。”林肯于演说顺序中排名第二,类似于现今邀请贵宾于开幕式剪彩的传统[1]。
林肯搭乘火车于11月18日到达盖兹堡,当夜作客于威尔斯位于盖兹堡市镇广场的住宅中,并为其于华盛顿写就的演说稿作最后的润色。[2]与市井传说不同的是,林肯既未在火车上准备讲词,也未于信封背面拟稿。[3]11月19日早晨九点半,林肯骑著一匹枣栗色马,加入排成一长列的达官显要、市井小民、与战士遗孀中出场,位置在国务卿威廉·H·苏厄德与财政部长萨蒙·P·蔡斯之间。[4][5]
据估计,约有一万五千至两万人参与仪式,入席者包括当时廿四个联邦州中的六位州长:宾夕法尼亚州的安德鲁·格雷格·柯廷、马里兰州的奥古斯塔斯·布拉德福德、印地安那州的奥利弗·哈泽德·佩里·莫顿、纽约州的霍拉肖·西摩、纽泽西州的乔尔·帕克以及俄亥俄州的戴维·托德。[6]确切之出场序仍有争议。[7]将掩埋在战场内各墓穴的尸体掘出重葬于墓园的工作,于战役结束后数月内即开始进行,但至揭幕当日仅完成不到一半。[8]
仪式进行与埃弗里特的“盖兹堡演说”
当日由威尔斯与治丧委员会所安排之仪式进行顺序如下:
- 音乐:伯格菲尔德乐队(Birgfield's Band)
- 祷告:牧师史塔克顿博士(T.H. Stockton, D.D)
- 音乐:海军陆战队军乐团
- 演说:爱德华·埃弗里特阁下
- 音乐:由法兰西阁下作曲之赞美诗(Hymn composed by B.B. French, Esq)
- 致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 挽歌:由为此场合精选合唱团演唱
- 祝福式:师鲍尔博士(H.L. Baugher, D.D.)
当日被视之为“盖兹堡演说”的并非林肯总统的简短致词,而是埃弗里特长达两小时的演讲。这场今已罕闻的13,609字演讲之开头为:[9]
- ‘立此晴空下,眺及四野,静谧自已逝年代之劳苦,伟大之阿尔根尼山脉耸立,隐朝我等,以及脚下诸同志安息之处;以我卑微之声破上天动人之岑寂,实感踌躇。然则奉各位之召,其责无可辞卸—其以尔之悲悯,应我祈求。’[10]
- "Standing beneath this serene sky, overlooking these broad fields now reposing from the labors of the waning year, the mighty Alleghenies dimly towering before us, the graves of our brethren beneath our feet, it is with hesitation that I raise my poor voice to break the eloquent silence of God and Nature. But the duty to which you have called me must be performed; — grant me, I pray you, your indulgence and your sympathy."[11]
在两小时后,以此作结:
- ‘然我坚信,其将同我等齐声传颂,共禀烈士之骸:遍探已开化之世间,凡传颂此役赫赫功勋之处,下及信史之尽头,于我等共享之国,煌煌之史中,再无他页较盖兹堡一役更为灿烂。’
- "But they, I am sure, will join us in saying, as we bid farewell to the dust of these martyr-heroes, that wheresoever throughout the civilized world the accounts of this great warfare are read, and down to the latest period of recorded time, in the glorious annals of our common country, there will be no brighter page than that which relates The Battles of Gettysburg."
林肯的盖兹堡演说
在埃弗里特获得好评的演说后,林肯以他尖细的肯塔基腔发言二至三分钟。林肯言简而意赅地仅以十句话共272个字总结这场战争,重提国家在这场艰苦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对此观念的影响:不分联邦军或邦联军,盖兹堡阵的牺牲无一白费。
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当今学者对其真正措词意见不一。当时据实誊录的新闻报导,以及林肯本人的数份手抄副本之间的措词、标点、与结构皆互有歧异。在众多版本中,“布利斯本”(Bliss Copy)已成标准本。这是唯一一份林肯署名的版本,也是所知经其撰写的最终版本:(以下为此本之中英对照)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文] 先人立国已逾八十有七载。生于自由,而勠力平等众生。
[白]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父辈们在这块陆地上建起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文] 此国之信奉自由平等者,恰逢内争,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今会垓奠勇夫。诸烈捐躯舍生取义,奠之以抔土,义不容辞也。
[白] 如今,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考验着那个国家,或任何有此信仰和主张的国家,能否长久地存续下去。 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伟大战场上相遇,为了使那一国家得以存续,我们将在这片战场上找到我们最后的安息之地,——那些为此而死去的人已经这么做了,——这对我们而言是恰当的,也是适宜的。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文] 然纵而论之,则一抔之土难以为奠,无论祀祭。沙场鏖兵,存勇亡烈,昭昭人圣,血祭于斯,无所尊大,亦无所菲薄。今日所言,犹见忘矣;先烈义举,可传万世。我尚存者,当担大任;承其遗志,继其伟业。国之自由重生,天之佑哉!而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必永续于世。
[白] 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在此祭奠,我们无法在此奉献,我们无法使这片土地得以神圣化;那些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曾在此拼搏过的,已经使它神圣化,而这一意义是我们乏弱的力量远远不能有所增减的。 世界不会注意到,也不会长久地记住我们在这儿说过什么,但它绝不会忘记那些人曾在这儿做过什么。 虽然大业尚未完竟,但那些为此奋斗过的烈士们已使这一事业进入了最后的成熟阶段,无疑,我们这活著的人当继续致力于这一事业。 我们应当投身于那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从那些为此投入了全部热忱的逝者那里,我们将获得更多的热忱;我们将不会,绝不会使那些为此献出生命的人白白献出生命;我们将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下,从自由里获得新生;而那一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政府,也绝不会从这片土地上消亡。
五份不同的手稿
五份已知的盖兹堡演说手抄本,各以自林肯之手承接之相关人士命名。林肯给他的私人秘书约翰·乔治·尼古拉(John Nicolay)与约翰·海伊每人各一份。两份皆在其11月19日演说日左右写就,而其他三份演说稿本,埃弗里特本、班克罗夫特本(Bancroft)与布利斯本(Bliss),为林肯为慈善目的于11月19日后自撰。由于林肯对布利斯本下标题并署名及记下日期,该本成为大多数林肯盖兹堡演说的复写再制品之来源。
两份最早的草稿互有关连,然两者之存在与起源有若干的混淆与矛盾之处。尼古拉与海伊二人,由林肯之子罗伯特·托德·林肯于1874年指派为林肯文件的保管人。尼古拉本于1894年出现在约翰·尼古拉的文章之副本中;据猜测,其于尼古拉在1901年逝世后,混杂在其女海伦转交给海伊的文件当中。罗伯特·林肯于1908年开始找寻原稿,海伦从而耗时数年追寻尼古拉本未成。在给林肯的信中,海伦写道:“海伊先生在文件转交后不久告诉我,令尊给了家父盖兹堡演说的原稿。”林肯追寻的结果是在约翰·海伊装订成册的论文本中发现一份盖兹堡演说手抄本—即今称‘海伊稿本’("Hay Draft")者,其使用的纸张、每行字数、整篇的行数、以及林肯编校的手迹,皆不同于约翰·尼古拉在1894年印行的版本。八年后,1916年3月,符合海伦·尼古拉记忆与其父文章之今称‘尼古拉本’者,据报存于约翰·海伊的孙女爱丽丝·海伊·沃兹沃思(Alice Hay Wadsworth)的所有物中。(引据之注解在美国海伦博物馆)
尼古拉本[12]据信为现存最早的副本,通称“首稿”("first draft")。学者们对于尼古拉本是否即林肯于11月19日发表盖兹堡演说时所诵读者意见不一。1894年,身为林肯文件保管者的尼古拉,于一篇包含此本之摹写的文章中写道,林肯将以白宫文具写就之讲稿前半携至盖兹堡,并于11月19日发表演说前以铅笔在横格纸写下讲稿之次页。[13]两张纸上仍明显可见的相称折痕,显示其或为目击者所称林肯自其外套口袋掏出并于典礼中诵读者。有些人认为其讲辞业已丢失,因尼古拉本的若干词句与林肯当时演讲的抄本不符。例如说,“凭借神佑”一句,不见于“此一国度,(凭借神佑),定享自由之新生”这一段。若说尼古拉本就是当时所诵读者,那么不是当时的誊录不确,便是林肯于讲稿中数处悖于其写定的文辞。这份盖兹堡演说的副本据推测在约翰·尼古拉于1901年逝世之前始终为其所有,后传交于其挚友兼同事约翰·海伊;其后消失于众数年,复于1916年三月寻获。尼古拉本现于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中之美国珍品展(American Treasures exhibition)中永久陈列。[14]
1906年首次发布于众后,普立兹奖得主加里·威尔斯称海伊本[15]为“在林肯的五份副本中最令人难以索解。”当中有数处增减,显示其经仓促抄写;经检阅后,多处之删削为全句基本含义之关键,非仅林肯可用以强化或明晰其语义之简单字词。此副本,时称“次稿”("second draft"),若非于演讲日一早写就,即是林肯于回到华盛顿不久之后完成。相信演讲日写就者指出,当中有若干词句不见于首稿,但出现在对这场演说的新闻报导与林肯其后撰写的各副本中。他们断定,依国会图书馆所收藏,随附于首稿与次稿两者原件的注解之声明,这份次稿有可能为林肯发表演讲时手中所持者。[16]林肯最后把这份副本给了他另一位个人秘书,约翰·海伊;其后裔于1916年将这份次稿连同尼古拉本捐赠给国会图书馆。
埃弗里特本[17],又称埃弗里特—奇易斯本,于1864年初由林肯总统应爱德华·埃弗里特之请而致赠。埃弗里特收集各人在盖兹堡的演说稿,装订成册,于纽约的美国卫生委员会展览场中为伤兵义卖。林肯所致赠的手稿后成为第三份署名的副本,现为位于伊利诺州春田市的伊利诺州立历史文物馆馆藏。目前陈列于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珍品艺廊中。
盖兹堡演说的班克罗夫特本[18]由林肯总统于1864年四月应乔治·班克罗夫特之请写就。身为当时最知名的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计画将这份副本纳入《我国之肇建者身后真迹》(Autograph Leaves of Our Country's Authors),并于巴尔地摩的海陆军卫生展览场中拍卖。由于这第四个副本写于纸张的两面,故不适合于此目的。班克罗夫特先生获允保留下来。这是唯一一份随附林肯寄送手稿所用之原有信封,并有林肯手书地址及免费邮递字样者。这份副本留在班克罗夫特家族手中数年,后捐赠予康乃尔大学中的卡尔克劳区。
在发现其第四份手迹成为乔治·班克罗夫特收纳的《身后真迹》后,林肯总统写下第五稿。布利斯本[19]为林肯唯一署名之副本,曾一度为亚历山大·布利斯上校家族所有;他是班克罗夫特的继子与《身后真迹》发行人。这是林肯所写的最后一份手稿,由于其外观经小心保存,也由于林肯于此副本下标题并署名及记下日期,它成为这场演讲的标准版本。布利斯本成为大多数林肯盖兹堡演说的复写再制品之源头。原稿今藏于白宫的林肯卧室,为前古巴驻美大使奥斯卡·B·辛塔斯(Oscar B. Cintas)致赠的礼物。辛塔斯为富有的文物艺品收藏家,他于1949年在一场拍卖会中以五万四千美元买下布利斯本,就公开拍卖的文件而言,其为史上最高价位。[20]
加里·威尔斯(Garry Wills)在1993年的普立兹得奖作品《林肯在盖兹堡:再造美国的字句》中论断,布利斯本“文体在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上,较他本可取:林肯自‘其为之尽献(于此)’中删除了于此”,也就是此本之第七个“于此”。”威尔斯评论道,林肯“持续的改进,显示他注重内文之完美甚于保存‘原稿’(当然这是可理解的)。”
当时的原始资料与回应
另一份当时讲稿的原始资料为美联社的有线服务(wire service)广播,转誊自记者约瑟夫·吉尔伯特(Joseph L. Gilbert)的速计笔记;同样在一些小地方与草稿的本文有异。[21][需要完整来源][22][需要完整来源]
对于林肯当时的表现,现场目击者的报导同样也是各色观点兼具。1931年,时年87岁的莎拉·库克·麦尔斯夫人(Mrs. Sarah A. Cooke Myers),曾在19岁时参与揭幕式,她表示林肯演说后现场庄重肃静:“我当时很靠近总统,听完全部演讲,但好像太短了。然后是一阵令人印象深刻的静默,类似于我们的Menallen教友团契。他讲完后并没有掌声。”[23]据历史学家谢尔白·富特(Shelby Foote)所言,在林肯发表完演说后,掌声迟疑、零乱、且“敷衍了事”。[24][25][需要完整来源]相对之下,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安德鲁·格雷格·柯廷直言:“他以全场清晰可闻的声音宣讲那场演说,在场群众因总统站在面前而陷入寂静…‘太令人钦佩了!’是各人一致的评论。好一场演讲,正如他们所说的一样!”[26]
埃弗里特于次日写信给林肯,颂扬总统简明扼要而具说服力的演讲,他写道:“若我能满意于自己在两小时内趋近盛典的主要构想,一如阁下于两分钟内道破者,我当十分庆幸。”林肯的回信庆幸这场演讲并非“彻底失败”。[27]
其他对这场演说的公众反应因党派之见而壁垒分明。[28]《芝加哥太阳报》次日报导:“这位被有头脑的外国人指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者,语调无聊、呆板、又蹩脚。各位美国人若以这种语调朗读,必感面红耳赤。”[29]
林肯本人,随著时间推移,也修订了自己对“我这场小演说”的看法。
主题与内文分析
林肯五次使用“国家”("nation")一字,但未用“联邦”("union")一字,此字于当时或单指北方—再者,恢复“国家”,而非各主权州的联邦共同体,为至高无上。林肯的文辞涉及1776年与美国独立战争,并包含“凡人生而平等”等美国独立宣言中广为人知的字句。
林肯并未间接提及1789年的美国宪法,宪法中的五分之三妥协(three-fifths compromise,每位黑奴折抵五分之三个自由民,作为各州产生联邦众议员的居民人数基础)暗示承认奴隶制度。他也未提及内战之前时期(antebellum)的种种政治争议如拒行联邦法规(nullification,州政府撤废联邦法规,自行其是)或是州权(state's rights,即主张美利坚合众国为各主权州之集合,总统为各州委任之代理人,无权涉入奴隶制度等州内重大事务)。
在《林肯在盖兹堡:再造美国的字句》一书中,加里·威尔斯表示这场演说受美式希腊复兴(Greek Revival)及雅典的传统葬礼演说之影响,以及一位论(上帝只有一位,而非三位一体)中的超越论与废奴主义者西奥多·帕克(‘全民共有,全民共治,全民共享’("of all the people, by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people")警句的原创者),还有丹尼尔·韦伯斯特对宪法的主张。[30]
作家以及内战学者詹姆斯·M·麦克弗森对威尔斯著作之评述,拟之于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所述,雅典政治家佩里克利斯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葬礼演说,并列举若干特点与林肯的演说比较。[31]佩里克利斯的演说,一如林肯,以向可敬的先人致意为开端:‘我须始于我辈先祖:是正确而适当者,其若齿及今日如此盛典,应感与有荣焉。’("I shall begin with our ancestors: it is both just and proper that they should have the honour of the first mention on an occasion like the present");再来是赞扬国家对民主的承诺独一无二:‘观其律法,赋平等正义予全体人民’("If we look to the laws, they afford equal justice to all in their private differences"),尊崇亡者的犠牲:‘故宁力拒而亡,不受辱而生者,已远辱而犯险’("Thus choosing to die resisting, rather than to live submitting, they fled only from dishonour, but met danger face to face");并敦促生者继续奋斗:‘尔等,其孓遗,须决心以不移之念以入沙场,庶可为适切之争而祷。’("You, their survivors, must determine to have as unfaltering a resolution in the field, though you may pray that it may have a happier issue.")[32] [33]
克雷格·R·史密斯(Craig R. Smith)于《对政治修辞与修养的完善之批判》("Criticism of Political Rhetoric and Disciplinary Integrity")表示韦伯斯特(Webster)的著名演讲影响林肯在盖兹堡演说中对政府观点的阐释,尤其是韦伯斯特的《对黑涅的二次回复》("Second Reply to Hayne")。他在其中陈述:‘此政府,可敬的先生,为公众志愿之产物,非州议会之创造,非也。尤有甚者,若须表述全部真理,则使其成真之人民、肇建、并拥护迄今者,为此之图,连同他事,气魄宏大而明确地强烈限制对州之最高主权。’("This government, Sir, is the independent offspring of the popular will. It is not the creature of State legislatures; nay, more, if the whole truth must be told, the people brought it into existence, established it, and have hitherto supported it, for the very purpose, amongst others, of imposing certain salutary restraints on State sovereignties.") [34][35]
有人注意到林肯以诞生、存活、消亡的比喻性手法用于国家的‘肇建’("brought forth")、‘孕育’("conceived")、以及必不自地球上‘消亡’("perish")。另外,包含作家艾伦·归尔佐(Allen C. Guelzo)在内,曾表示林肯公式化的表述‘八十有七’("four score and seven")间接来自英王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Psalm 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圣经中对寿算之表述类于‘六十有十’("three score and ten")[36][37]
作家H·L·孟肯对他所认为的林肯中心思想大加挞伐。林肯认为盖兹堡的战士们‘为自决之事业捐躯’。门肯论断:‘很难想像还会有什么更虚假的。该战役中的联邦军将士们实际上是为了反对自决而战;是邦联军为其人民自治之权而战。’[38]
市井传说
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言称,林肯于演说结束后,转向其随扈瓦德·希尔·拉蒙(Ward Hill Lamon),评述自己的演说犹如败犁,‘不可扒梳’。据加里·威尔斯所言,这种说法毫无事实根据,大部分是来自拉蒙不可靠的记忆。[1]依威尔斯的观点,‘(林肯)已达其欲成(于盖兹堡)者’。
另一个始终不息的市井传言为,林肯于自华盛顿至盖兹堡的火车旅程上完成讲稿,且写就于信封背面。这是基于先前多份手稿流通,以及林肯于大卫·威尔斯宅中作客期间定稿的报导而外加的故事。[39]
另外,有传言说盖兹堡的治丧委员会原本预期林肯会讲得比这场盖兹堡演说要长一些。其实当地所有人都知道(或应该知道)总统当日的角色实属次要。唯一一帧已知林肯摄于盖兹堡的相片,由摄影大师戴维·巴克拉克(David Bachrach)所摄,[40]于1952年在美国国家档案局里,马修·布雷迪收集的照相底片中,为人认出。因林肯的演说为时短暂且或须防止于演说中途被拍多帧照片,总统与其他诸位要人于进行馀下仪式时枯坐数小时。
流行文化
美国大众文化中不断出现盖兹堡演说,其于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再受强调。其卓越的地位不但表现在被镂刻于华盛顿特区的林肯纪念堂中,石建内殿的南壁;盖兹堡演说更经常出现于大众文化产品中,明示当代的观众对这些词句相当熟悉。
其范例包括梅雷迪思·威尔森1957年的音乐剧《欢乐音乐妙无穷》(The Music Man),河边镇镇长一贯地以‘八十…’(Four score…)起头,然后便被打断,直到下一次又轮到他以同样的台词起头。1967年的音乐剧《毛发》(Hair)有一首歌〈艾比宝贝/八十〉(Abie Baby/Fourscore),涉及林肯遇刺,并将盖兹堡演说以讽刺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在1989年电影《阿比阿弟的冒险》(Bill and Ted's Excellent Adventure)中,林肯被从事时光旅行的主角自过去劫走,并对圣迪玛斯高中的学生发表这般的演说:‘八十又七分钟前。’1999年电影《白宫也疯狂》(Dick)中,贝西与爱琳说‘八十又七年前,我们祖先(our forefather)干了些我不知道的事’,这是一个林肯的实际用语‘吾辈先祖’(our fathers)常遭误用的例子。在2012年电影《吸血鬼猎人林肯》(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的最后亦有再现。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喜欢用英语背诵盖兹堡演说的内容。江泽民2000年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他就曾经与华莱士谈过有关盖兹堡演说的内容。因此,盖兹堡演说成为了“膜蛤文化”的素材之一。[41]
“民有、民治、民享”的译法和三民主义
1916年,文史学者胡适率先给出两个版本的译文,一为“吾民所自有、所自操、所自为之政府”,二为“此主于民、出于民,而又为民之政府。”后来,英语学者钱歌川在《英文疑难详解》译为“为人民服务的(of the people),被人民选出的( by the people),治理人民的( for the people)”,从三个层次阐述了民选政府的职责(of the people)、由来(by the people)和功能(for the people)。[42]。这三个译文最接近原文意思。
1917年2月21日,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在为其书《民权初步》作序时,序中表示:“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43],后于1919年,孙文在《三民主义》文言本中表示:“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44],1921年6月,孙文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时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45]1924年孙文演讲《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第二讲,末端表示:“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46]
徐道邻在中译这篇演说时,将“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译成“民有、民治、民享”,应是根据孙文的中译而来的;他又加以题解:“其论民主政治之真谛,以三介词阐发无剩义,尤为神来之笔。他人千言万语,徒为词费矣。”[47]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