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尼兹基龙(属名:Piatnitzkysaurus,发音:/ˌpiːətnɪtskiːˈsɔːrəs/ pee-ət-NYITS-kee-SOR-əs,意为“皮亚尼兹基的蜥蜴”)是一属斑龙超科的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约1亿6600万至1亿6400万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地理范围相当于现代的南美洲阿根廷。皮亚尼兹基龙是中等体型、体格轻盈、双足、陆生的肉食性动物。身长可长至6.6公尺。
发现及命名
模式种弗氏皮亚尼兹基龙(Piatnitzkysaurus floresi)于1979年由何塞·波拿巴所叙述、命名,属名来自已故俄裔阿根廷地质学家Alejandro Matveievich Piatnitzky(1879-1959)。正模标本PVL 4073于1977年、1982年、1983年的三次挖掘活动中,在属于侏罗纪中期卡洛维阶(约1亿6600万至1亿6400万年前)的沥青谷组沉积层所采集。曾一度被认为是基础肉食龙下目,[1]后来被分类为斑龙超科。[2]
叙述
总共有两个已知的部分骨骼:一个破碎的头骨、和两个部分颅后骨骼,其中一个是副模标本MACN CH 895;它是目前所知最完整的侏㑩纪中期南半球兽脚类标本。皮亚尼兹基龙是种相对轻盈的中型二足肉食性动物,身长约4.3公尺,体重约450公斤,这是根据属于亚成年体的正模标本所作的估计。[3]它拥有健壮的手臂及强有力的后腿,每只脚有4根脚趾。髂骨长42.3公分。[4]脑壳类似其他斑龙超科,如法国的皮韦托龙属。[5]
班森(1992)指出了整体上与异特龙的相似性,但两者间仍有关键上的差异。[6]皮亚尼兹基龙的肩胛骨较短且宽于更先进的坚尾龙类。肱骨为股骨长度的50%,这是兽脚类的原始特征。尺骨对肱骨、股骨的相对长度近似于基础兽脚类,代表皮亚尼兹基龙的前肢比例上长于异特龙。另一项原始特征是耻骨和坐骨之间宽的接触面,不同于异特龙和其他进阶型坚尾龙类(接触面缩短)。皮亚尼兹基龙的耻骨脚比异特龙的还要中度发育。[7]
有认为互成姊妹群的神鹰盗龙与皮亚尼兹基龙两属,彼此间强烈的相似性是由于物种内个体差异所造成,而不能被归类为不同的属。两者主要差异在于神鹰盗龙的砝硠质冠发育程度弱、第一荐骨的孔洞较浅。[7]
皮亚尼兹基龙的脑壳最早由Oliver Rauhut进行详细的检视;并成为少数对于基础兽脚类脑壳形态的详细描述之一。皮亚尼兹基龙是皮亚尼兹基龙科中唯一保存头骨材料的物种,已知有包括两个上颌骨、一个额骨、一个脑壳及一个部分齿骨。皮亚尼兹基龙是坚尾龙类最基础的物种之一,对于侏㑩纪中期南半球兽脚类演化、以及了解基础兽脚类特征演化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5]
皮亚尼兹基龙正模标本PVL 4073的脑壳保存相对良好且未有变形迹象。头骨各部分骨头间的缝线只有部分可见,代表正模标本是一个亚成年个体。这也与颅后骨骼的愈合状态一致。脑壳的一项不寻常特征在于副蝶骨凹陷,仅在另外两种非鸟类兽脚类:中国猎龙和中国鸟龙有被描述。鉴于基础坚尾龙类皮亚尼兹基龙与进阶型恐爪龙下目之间遥远的系统发生学关系,这样的凹陷特征代表著趋同演化,并被认为是皮亚尼兹基龙的一项自衍征。脑壳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突出的钩状基蝶骨翼,是一项在角鼻龙、异特龙、暴龙也能观察到的特征。[7]
分类
斑龙超科中最基础的演化支包含神鹰盗龙、马什龙、皮亚尼兹基龙、宣汉龙。下一程度基础的演化支由川东虚骨龙、单脊龙所构成。但这些演化支与斑龙超科本身的关联性并没有明确的演化树理论来支持,因此未来的分析它们可能全都被排除于斑龙超科之外。[2]
斑龙超科 Megalosauroidea |
| ||||||||||||||||||||||||||||||||||||||||||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