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贵人(1730年—1803年),柏氏,后作柏佳氏。苏州平民柏士彩之庶女。初为汉族民籍出身,后为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一旗鼓佐领下人。清朝乾隆帝之贵人,乾隆帝怡嫔的亲妹妹[1]

Quick Facts 白贵人 柏氏, 国家 ...
白贵人 柏氏
国家大清
姓名柏氏
位号柏常在→白贵人
亲属
高宗纯皇帝弘历
夫之父世宗宪皇帝胤禛
夫之嫡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夫之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夫之元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夫之继室继皇后辉发那拉氏
同胞姊妹怡嫔
Close

生平

雍正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2]

乾隆七年,柏氏的家族奉旨入旗,入正黄旗通源佐领下。同年十二月,柏氏随父母兄弟等人迁居北京。

乾隆十年进宫[3],应以正黄旗包衣佐领下人的身份,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其后可能被送到内廷主位下学规矩,称为“学规矩女子”[注 1],惟暂未见相关记录。

乾隆十三年正月,已封为柏常在,具体晋封时间不详[4],内廷赏赐的记录也称其为白常在[5]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同年十二月,居常在之位长达四十多年的柏氏才象征性地晋为白贵人[6]

嘉庆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白贵人薨逝,由宫内移至吉安所。嘉庆十年三月十七日,白贵人被葬入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

家族

乾隆初年,安宁接任苏州织造之初,已闻知柏家在苏州居住,著人密访,当时柏家安分谨慎,不敢多事[7][8]。乾隆六年四月初十日,乾隆帝下旨让柏氏的父母前往北京看望怡嫔,后来因柏士彩年已六十九岁,令其夫妇长途往返不可无亲人扶侍,而且柏士彩次子并女俱幼,无人照看,所以最后允许怡嫔的父母、兄弟姐妹、兄嫂侄女等八人经水路赴京[7][9]。同年十月,柏士彩等返回苏州。安宁在苏州购买三十间住房,外面门户局面俱从卑小,供其家十七、八人生活,每月再给二十两的盘缠银;安宁命人偷偷在柏家附近查访,发现柏家与人发生口角后,把怡嫔的兄弟唤进内署,严行申饬,安宁担心柏永吉心志未定,在外边交游荡废、倚恃内庭,而安排他进浒墅关帮管账目,并给以衣帽银两,除非家中有事,否则不许擅自出署、请假[7][10]。乾隆七年,柏家奉旨入旗,入正黄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一旗鼓佐领[7]。同年十二月,安宁将柏士彩等十一名亲丁,以及九名仆人男妇送到北京;柏永吉、柏永庆每人给予披甲三两钱粮米石,赏给住房六十一间,地七顷,每年得租银二百二十两,取租房二十八间,每月得租银十两[7][11]

白贵人家族的谱系如下[7][12]

  • 父:柏士彩,苏州人,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病故。
  • 嫡母:范氏,乾隆二十四年二月病故。乾隆八年五月十一日,范氏乘轿探亲,路经吴县直街地方,范氏的轿夫碰撞到卖米糕穷民沈四的幼孩,幼孩之母金氏与轿夫口角,还与范氏撕扭,范氏一时忿气,以沈氏夫妻殴抢为由向知县姜顺蛟提出捉捕他们,但是姜顺蛟差人劝范氏回家代为查究。柏士彩又往告安宁,安宁即差人谕吴县严查,吴县当日拘讯沈四,沈四因不能拘束妻子而被重责三十板,并押令沈四夫妇与柏士彩家服罪。柏士彩续告范氏遗失金簪二枝和珠子四棵,要求将沈四收监。安宁等差人接柏士彩到署反复开导,柏士彩方允寝息[13]。事后,乾隆帝不加罪谴,但要求柏家马上回京[14]。范氏旧日虚症发作,难以起身,图拉不时差人看问,送其参药调理,渐已痊愈,柏士彩和范氏在八月十二日由水路起身回京。
  • 生母:妾张氏,乾隆五十四年八月病故。
  • 兄弟:柏永吉,原为监生,曾任造办处郎中兼佐领等职;柏永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举人[15],后改名柏台,原任山东平原县知县;柏永瑞,曾在嘉庆年间任山西阳曲县典吏
  • 姐妹:除长姐怡嫔外,柏士彩次女、三女曾于乾隆六年入京,白贵人应为其中一人。
  • 侄子:柏华宝,原任山西试用理问;柏华伦、柏华封,均为披甲人;柏华山、柏华玉、柏华书、柏华诗、柏华文,均为闲散。
  • 侄孙:克升额、克蒙额、成裕、成善、利格、成德,均为闲散。

影视作品

  • 电视剧
年份 剧名 演员 剧中姓名 剧中称谓
2018 如懿传 黄露露 白氏 白常在

注释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