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鹀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为鹀科鹀属鸟类。现今多数作者将鹀科与雀科(Fringillidae)分开。白头鹀分布于乌拉山以东的欧亚大陆。

Quick Facts 白头鹀, 保护状况 ...
白头鹀
Thumb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鹀科 Emberizidae
属: 鹀属 Emberiza
种:
白头鹀 E. leucocephalos
二名法
Emberiza leucocephalos
(Gmelin)[2]
Close
Thumb
Emberiza leucocephalos

词源

属名Emberiza源自古高地德语Embritz,意指鹀。种名leucocephalos源自古希腊语leukos意为“白”,kephalos意为“头”。[3]

亚种

外形与鸣声

白头鹀是一种健壮的鸟类,体长16至17.5厘米,拥有厚实的食谷喙。雄鸟的头顶和脸颊呈白色,前额和喉部呈栗色,背部有重重的棕色条纹。雌鸟颜色较黯淡,腹部的条纹更多。非繁殖期的羽毛与黄鹀类似,但所有的黄色部分都被白色取代。它的鸣声与黄鹀相似。

繁殖与栖地

白头鹀分布于古北界的温带亚洲,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华北至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冬季迁徙至中亚、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

它们常见于开阔的有灌木或树木的地区,包括耕地。主要栖息于分布于平原以及见于村旁、公园、河边的白杨及柳树、稀疏的灌木、篱笆。[2]但比起近亲黄鹀,白头鹀更偏好开阔的森林(通常是松树)。它在西欧为稀有的迷鸟,但常在意大利东北部和托斯卡尼过冬。

白头鹀与黄鹀的杂交个体外观

白头鹀与黄鹀的杂交个体显示出混合的特征。1982年在英格兰萨福克观察到的一只迷鸟“Sizewell鹀”即是其中之一,该鸟的特征已在英国鸟类中用照片记录和展示。[6]

对于某些雄鸟,尽管看似纯种白头鹀,但其初级飞羽边缘显示出黄色,这曾引起怀疑。过去,在英国,这些鸟类被视为潜在的杂交个体,且不被英国珍稀鸟类委员会接受。然而,自2004年以来,BBRC开始接受这些鸟类,前提是它们符合以下条件:[7]

  • 额部必须是栗色,而非黑色或灰色
  • 喉部必须广泛呈栗色,且不能有暗色的颊下线或淡色的胡须线
  • 眉纹应为栗色或灰色,但不能是白色
  • 头部及其他部位不能有黄色,除非是初级飞羽边缘

饮食

白头鹀的天然食物是种子,当喂养幼鸟时,则以昆虫为食。巢筑于地面,每窝产下四至六颗鸟蛋,蛋上有鹀科典型的丝状花纹。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