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酸甘油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酸甘油酯(英语:diglyceride)又称二甘油酯[1]、甘油二酯,旧称“二酰基甘油”[2](diacylglycerol ,缩写DAG),是一类由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甘油分子通过酯键形成的甘油酯[3]。二酸甘油酯有两种类型:1,2-二酸甘油酯和1,3-二酸甘油酯。
生物学功能
在生化信号传导中,DAG充当第二信使。磷脂酰肌醇是细胞膜的一种组成成分。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当磷脂酶C(PKC)被激活后,可以催化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分解为肌醇三磷酸(肌醇-1,4,5-三磷酸,IP3)和DAG。肌醇三磷酸与内置网上的受体结合,促进内质网中的钙离子被释放到细胞质中。而DAG留在细胞膜上,招募蛋白激酶C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膜上。[6]DAG和钙离子同时与蛋白激酶C结合,激活蛋白激酶C,进而磷酸化细胞中的一系列蛋白质。
研究表明,二酰甘油通过与突触前启动蛋白家族Munc13相互作用,传递兴奋信号,促进囊泡释放。DAG与Munc13的C1结构域结合可增强突触囊泡的融合能力,从而增囊泡释放。[7]
二酰甘油的一种类似物是佛波酯。它是一种促肿瘤化合物。
除了激活 PKC 之外,二酰甘油在细胞中还有许多其他功能: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8/PIP2_cleavage_to_IP3_and_DAG.jpg/640px-PIP2_cleavage_to_IP3_and_DAG.jpg)
代谢
二酰甘油来源于甘油-3-磷酸,甘油-3-磷酸主要来源于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磷酸是糖酵解的产物(通常在肝脏或脂肪组织细胞的细胞质中)。甘油-3-磷酸首先被乙酰辅酶A乙酰化,形成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然后被另一分子乙酰辅酶A乙酰化,生成磷脂酸。磷脂酸随后去磷酸化形成二酰甘油。
膳食脂肪主要由甘油三酯组成。由于甘油三酯不能被消化系统吸收,必须先经过酶促消化变成单酰甘油、二酰甘油或游离脂肪酸。二酰甘油是甘油三酯的前体,是在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加成第三个脂肪酸而形成的。
由于二酰甘油是通过磷脂酸合成的,因此它通常在甘油部分的C-1位上含有饱和脂肪酸,在C-2位上含有不饱和脂肪酸。[8]
二酰甘油可被二酰甘油激酶磷酸化为磷脂酸。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