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3年11月,西姆拉会议英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提出划分内藏、外藏界线,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代表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上签字,但拒绝在正约上签字。川边经略使尹昌衡趁此机越界掠夺,谓青海玉树隆庆地区(治今囊谦)为“化外之民”,命令北路征藏部队在隆庆地区“强索供给,该族以均官兵,勉行支应”,同时又递电北洋政府“谓隆庆二十五族报效投诚,愿归川管”,北洋政府昧于一地两名,宣布“隆庆归四川,玉树归甘肃”的错误决定,导致川陇争界纠纷。
四川各县知事遥相呼应,极力主张扩大川边领地。此事一现端倪,即遭到时任西宁镇总兵马麒极力反对,川陇争界纠纷便由此而拉开序幕,导致民族冲突。护理甘肃都督张炳华袒护川边,使双方纠纷引向更加复杂[1]。
对此,北洋政府特令甘肃边关、忠武军统领周务学为勘查甘川边界委员,以甘肃第四中学校长周希武、肃州征收局长梁耀宗、边关道尹公署科员王致中及测绘员牛载坤等为随员[2][3],1914年8月从兰州出发经西宁前往玉树,11月到达结古后即投入紧张的调查工作,牛载坤复冲寒冒雪,遍历各族,测绘地图﹔周希武则访问长老,参考图志。周务学以《查勘玉树界务报告》并附玉树二十五族一览表,呈报北洋政府。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根据该团队报告,正式纠正原先错误决定,重新做出玉树仍归甘肃管辖的决定[1][4]。
事后,周希武将所有调查报告爬梳整理,写出《玉树调查记》,并附上记述沿途见闻及史地沿革的《宁海纪行》[5],于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6]。
周希武在此著作言:“以为经略青海之嚆矢,并以质世之留心边事者。”,为前人不曾创修的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边舆地方志,为研究青海藏族史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5]。该书也较为详细地记载澜沧江的源头及周围水流情况,“澜沧江上流有二源:北曰杂曲河,南曰邪穆曲河”,为后人留下极为宝贵的资料[7]。
除记录地方志外,此书也说明此次川陇纠纷的缘由、性质以及后果,对川军劣迹和玉树百姓不愿归川的愿望等方面作全面陈述[8][9][10][11],为北洋政府重新认识和了解此次纠纷,并做出正确决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