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山雀科山雀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煤山雀,学名Periparus ater,英文俗名Coal Tit,是一种栖息于针叶林的小型雀鸟,在温带至亚热带的古北界森林中广泛分布,并且是常见的留鸟,包括分布于北非地区。斑翅山雀现今通常也被归入此物种。
这个物种首次由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里程碑著作《自然系统》第十版Systema Naturae中描述。林奈的主要参考文献是他早期的《瑞典动物志》(Fauna Svecica),其中繁琐的前双名法名称Parus capite nigro: vertice albo, dorso cinereo, pectore albo(意为“黑头、白颈、灰背、白胸的山雀”)被简化为Parus ater,即“灰黑色山雀”。这个名称取自旧的鸟类学书籍,最早可追溯到康拉德·格斯纳1555年的《动物志》。他并未指定模式产地,只提到“欧洲”,但原始描述提到的是栖息于瑞典的种群(因此现今被列入指名亚种)。[2] 现今的属名由古希腊语的peri与原有属名Parus结合而来。种名ater在拉丁语中意为“暗黑色”。[3]
此外,这些数据还显示本物种在与其近亲斑翅山雀(P. melanolophus)之间可能是并系群,该物种分布于南亚,看起来像是带有稍微羽冠、颜色较深的P. ater。因此,斑翅山雀可能需要被纳入P. ater,或者某些煤山雀可能被视为独立物种。由于两者之间偶有杂交记录,仅依赖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不足以确定杂交基因流或其他原因(如未完成谱系分化)是否掩盖了实际的关系,或是否需要进行分类学重组。由于这些山雀的分布范围环绕著喜马拉雅山脉,在进一步研究之前,甚至不能排除它们构成环状种的可能性——在尼泊尔发生基因流动,而在阿富汗则不发生——正如在该地区其他雀形目鸟类中所证实的那样。[4][已过时]
煤山雀有多个亚种,其中一些在颜色上的差异相当明显,而体型上的差异则较为细微。来自亚洲的煤山雀遵循贝格曼法则,在较寒冷的地区体型较大;但来自西方地区的鸟类则不遵循此规则,例如位于地中海周围高地的鸟比北欧的鸟体型更大。其尾长相对于体长的比例,从西南向东北的地域渐变呈现增长趋势。[5]
大不列颠的亚种P. a. britannicus,背部的棕灰色羽毛带有橄榄色的色调,与欧洲大陆的指名亚种P. a. ater和P. a. abietum不同,后者背部为蓝灰色,没有绿色或棕色的色调。爱尔兰的亚种P. a. hibernicus与britannicus的区别在于其脸颊、胸部和腹部为淡硫磺黄色。它的臀部也较淡(由于上尾覆羽的羽缘较浅色),喙比大不列颠和欧洲大陆的亲属更大。[6]
北非的亚种P. a. ledouci下半身和脸颊为黄色,而塞浦路斯的P. a. cypriotes上半身带有淡棕色调,下半身则为深棕黄色。亚洲的亚种通常为暗棕色,除了黑白相间的头部外;[5]其中包括高加索的P. a. michalowskii、伊朗的P. a. phaeonotus,以及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喜马拉雅煤山雀[7]P. a. aemodius。
煤山雀体长10至11.5公分,特征是在黑色的头部上有一个显眼的大白色后颈斑。成鸟的头部、喉部和颈部为光亮的蓝黑色,对比出脸部两侧的灰白或淡黄(取决于亚种),以及鲜白的后颈斑;翼覆羽的白色羽端形成了两道翅斑。下半身为白色,向侧腹逐渐过渡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喙为黑色,腿为铅灰色,虹膜为深棕色。
幼鸟的羽色较成鸟黯淡,头部黑色无光泽,后颈和脸颊的白色带有淡黄色。[8]
觅食时,煤山雀会通过不断发出短促的dee或see-see声音来保持群体联络。其“歌声”——如果可以称之为“歌声”的话——是一种响亮的if-he, if-he, if-he声音,最常见于一月至六月,也会在秋季出现。这种歌声与大山雀的歌声相似,但速度更快,音调也更高。[9] 此歌声的一个变体以尖锐的ichi声结束。北非的鸟类也有类似于冠山雀(Lophophanes cristatus)的currr叫声,而冠山雀并不分布于非洲。
煤山雀通常栖息于温带湿润的针叶树森林中,除此之外对栖地的要求不高。例如在不丹,煤山雀在海拔约3000至3800公尺的亚热带区域以上相当常见,它们栖息于以不丹冷杉(Abies densa)或云南铁杉(Tsuga dumosa)及杜鹃花为主的森林中。[10]
煤山雀是全年留鸟,几乎不迁徙,只有西伯利亚的个体会有更规律的迁徙。极少数迷鸟会越过更长的距离,例如欧洲大陆的指名亚种曾在1960年于爱尔兰记录过一次,之前也有过一次记录,但自那以后似乎不再出现。
冬季时,煤山雀会与其他山雀组成小群体。这个物种与其他山雀相似,拥有出色的攀爬技巧和不断活动的特性,尽管它更经常停在树干上,在跳动中类似于旋木雀(Certhia)。它的食物与其他山雀相似,喜食山毛榉种子,并从冷杉(Abies)和落叶松(Larix)的球果中取出种子,并会与朱顶雀和黄雀一起在赤杨(Alnus)和桦木(Betula)上觅食。它也会进入花园,进食各种提供的食物,尤其是向日葵种子。
在实验室中,煤山雀倾向于在负能量预算时在变化的觅食点觅食。[11] 在听到棕色猫头鹰的叫声后,煤山雀会增加晚上的体重。[12] 清晨后,煤山雀在食物供应速度较慢时,会尽快增加体重,体重指数呈指数增长,直到达到拐点,之后增长速度变慢。[13] 当食物供应充足时,体重增长的拐点会延迟16.7%。[13] 次级煤山雀在早晨比其他时段更容易被主导的个体排挤出觅食点,它们的每日增重和清晨体重变化比主导煤山雀更大。[14] 冬季时,煤山雀的红血球含有更多的线粒体,这些线粒体消耗氧气并产生热量。[15][16]
煤山雀普遍且广泛分布,根据IUCN,它们并不属于濒危物种。[17]
煤山雀还有一个特殊纪录,就是在一个巢中记录了最多的鸟类跳蚤(Ceratophyllus gallinae),总计有5754只跳蚤。[18]
煤山雀最喜欢的筑巢地点是腐朽的树桩上的洞穴,通常位置较低,巢筑于洞穴深处;它们也会使用地洞、鼠或兔子的洞穴、墙缝中的裂缝、喜鹊(Pica)或其他大型鸟类的旧巢,甚至是松鼠的巢。筑筑巢材料料包括苔藓、毛发和草,内衬以兔毛或羽毛。每年通常只繁殖一次,5月时会产下7至11颗带有红斑的白色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