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坦桑尼亚战争,简称乌坦战争[注 1],在乌干达国内一般称为解放战争。这场战争起源于1978年乌干达侵略邻国坦桑尼亚并持续到1979年6月。战争爆发前,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因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罢免了与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关系密切的总统米尔顿·奥博特而关系恶化;随后几年内阿明政权由于肃清,经济问题和军中不满而不稳定,最终导致了其政权的垮台。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2年1月31日) |
乌坦战争 | |||||||
---|---|---|---|---|---|---|---|
主要冲突,多数位于乌干达领土内 | |||||||
| |||||||
参战方 | |||||||
乌干达 利比亚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支援: 巴基斯坦 沙乌地阿拉伯 |
坦桑尼亚
支援: 尚比亚 安哥拉 衣索比亚 阿尔及利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伊迪·阿明 穆阿迈尔·卡扎菲 |
坦桑尼亚 朱利叶斯·尼雷尔 阿卜杜拉·特瓦利波 杜迈尼尔·基瓦鲁 蒂托·奥凯洛 约韦里·穆塞韦尼 大卫·奥伊特-奥乔克 | ||||||
兵力 | |||||||
乌干达军队70,000多人 利比亚军队3,000人 |
坦桑尼亚军队100,000多人 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6,000多人 | ||||||
伤亡与损失 | |||||||
乌干达军队:约1,000人 利比亚军队:约400人[1] |
坦桑尼亚军队:373人 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150人[1] | ||||||
8,000名坦桑尼亚平民[2]及500名乌干达平民[1]被杀 |
战争爆发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且说法不一。在1978年10月,乌干达军队开始入侵坦桑尼亚;当月不久,乌干达发起了一次侵略,并掠夺坦桑尼亚公民财产,屠杀坦桑尼亚公民。后乌干达国营媒体宣称拥有卡盖拉区主权。尼雷尔在11月2日向乌干达宣战并动员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以收复此区;尼雷尔还动员了阿敏反对者效忠于奥伯特和穆塞韦尼以削弱阿明政权。在阿明未能放弃宣称卡盖拉区主权、非洲统一组织未能对乌干达侵略做出谴责后,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占领了位于南部乌干达的姆巴拉拉区和马萨卡区的部分城镇
在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准备对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进行初次攻击时,利比亚领导者、阿明的盟友穆阿迈尔·卡扎菲派遣了数千名士兵至乌干达以援助乌干达军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样援助了数支游击队。1979年,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锋卢卡亚战役发生在坦桑尼亚军队和反阿明组织击败了由乌干达、利比亚和巴勒斯坦组成的联合部队时;卢卡亚的战败导致了乌干达军队开始崩溃。尼雷尔认为反阿明组织最终会组织政政府并取代阿明政权,他和反阿明组织和在莫希的难民举办了一场聚会,并共同创立了共同组成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利比亚与四月初结束了其的干涉并撤军,4月10日,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和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进攻了坎帕拉,次日占领坎帕拉,阿明逃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坦桑尼亚国防军占领了乌干达,仅遭到了少量的抵抗,并加固了乌干达和苏丹边境,宣称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对坦桑尼亚脆弱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长期影响了卡盖拉区,也造成了在乌干达的严重经济后果,又因为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管理不当而导致了犯罪浪潮和政治暴力。最终因为在边境的乌干达军队残部和政治纠纷引发了乌干达丛林战争
背景
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两国的关系原本十分良好。伊迪·阿明的前任米尔顿·奥博特总统与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更是独立运动时期就相识,私交甚笃。1967年6月,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亚三国还组建了东非共同体。但1971年,奥博特的副手阿明趁奥博特出访新加坡期间,发动了军事政变,自任总统。奥博特被迫流亡至坦桑尼亚寻求政治庇护。1972年,阿明大批驱逐亚裔人士,造成国内局势混乱;奥博特在尼雷尔的帮助下,趁此机会领导1,500名支持者从坦桑尼亚北部进攻乌干达,试图推翻阿明,但最终失败。阿明迁怒于尼雷尔,杀掉24名坦籍青年以报复。自此,两国交恶,关系愈发紧张[3]。
阿明当政乌干达八年,乌干达经济急速下滑,特别是1978年国际咖啡价格的骤降,重创了乌干达经济命脉。而阿明却一直以来穷奢极侈,大力打压反对派和异见人士,屠杀兰芝族(Langi)和阿乔利族(Acholi)平民,施行宗教迫害,军队高层亦腐化严重……导致民不聊生。外界一般认为阿明发动战争是为了转移矛盾视线[3][4]。
在军队内部,阿明和副总统穆斯特发·阿德里斯(Mustafa Adrisi)的矛盾日益突出[5]。1978年5月,阿德里斯在一场“交通意外”中受重伤,双腿瘫痪。阿明送阿德里斯到开罗治疗,并乘机解除其所有职务。这一举动令阿德里斯支持者严重不满,于是在9月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骚乱。阿明派遣军队赶赴北部城镇古卢(Gulu)、东部城镇托罗罗和西南部的姆巴腊腊(Mbarara)镇压,部分军队还越境到坦桑尼亚边境打击反对人士,但是由于军队的散漫和部分坦境内的乌干达反阿明难民加入战斗,乌干达政府军都分别被击退[6][7]。10月初,阿明在坎帕拉的寓所中遭行刺,幸而躲在一架直升机中逃过一劫[7]。阿明于是将军事上的失败都归咎于坦桑尼亚的奥博特和尼雷尔作祟。
10月30日,阿明对坦桑尼亚宣战,下令军队入侵坦桑尼亚的卡盖拉区,阿明还宣称卡盖拉区原本就属于乌干达,声称较早前有1,000辆坦克侵入乌干达,因而其行动完全是自卫还击。
战争过程
战争一开始,由于坦桑尼亚没有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导致整个卡盖拉区在几天之内沦陷。阿明宣布“已取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8]。11月4日,他还语言轻薄地挑衅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发表声明“邀请”尼雷尔一同上擂台比赛拳击,要是尼雷尔赢了,他愿意将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并说由于尼雷尔年老体弱,他愿意在比拳时反绑一手、双腿加铅块,以单手应战[3]。尼雷尔总统因此感到大受侮辱。
乌干达军队在占领地区还四处强奸妇女,杀害至少8,000名平民(卡盖拉区总人口仅5万)[2],大肆破坏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4万名卡盖拉平民成为难民。尼雷尔总统终于公开声明,必定会采取报复,不会让阿明逃之夭夭。他首先向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的前身)求助,要求非洲统一组织一致谴责乌干达的侵略,但是除了苏丹总统加法尔·尼迈里愿意以私人身份劝告阿明撤兵之外,非洲统一组织对这次战争都采取不干涉、不表态的政策。尼雷尔无奈之下被迫放弃国际斡旋的期盼,决心以武力反击[3]。
尼雷尔迅速动员了坦桑尼亚人民国防军的所有力量,几个星期内,军队人数就由战前的40,000人上升到包括警察部队、狱警、后备役和民兵在内的100,000人。11月底,坦军就已经完全阻挡住乌军的进攻,到12月,所有乌军都被逐出坦桑尼亚境内[2]。而且很快地,尼雷尔就决意要彻底打倒阿敏,他邀请很多乌干达反阿敏组织参与其军事行动,组成盟军。但是当时乌干达的反对组织虽多,不过大多势单力弱,各自为政,甚至互相之间都有矛盾。1978年底尼雷尔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了一个联合会议,向各组织的领导人晓明大义,呼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推翻阿敏独裁政权。会议虽然没有任何成文协议,但是已经默认组成反阿敏的统一战线,一些组织还派遣成员到坦桑尼亚接受游击战的训练,准备“解放祖国”[3]。
1979年1月,10,000多名坦军在59式坦克和歼-6、歼-7B战斗机支援下,进入乌干达境内,正式展开反攻,他们利用苏制喀秋莎火箭炮攻击乌干达多处军事目标。乌军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一击即败,全面撤退[9]。尼雷尔见时机成熟,就下令军队乘胜追击,务求推翻阿敏。各乌干达的反阿敏组织此时也正式响应表示支持,在稍后3月份举行的磨西会议(Moshi Conference)中,28个组织组成乌干达全国解放军(Uganda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简称UNLA),其中包括由蒂托·奥凯洛和大卫·奥伊特-奥乔克领导的“特种部队”(Kikosi Maalum)、由约韦里·穆塞韦尼领导的“救国阵线”(FRONASA)和由阿肯纳·普奥约克领导的“拯救乌干达运动”(Save Uganda Movement)[3]。
联军势不可挡,1979年3月,坦桑尼亚军队已经开始逼近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阿明政权摇摇欲坠。而此时伊斯兰开发银行又恰好在坎帕拉召开年会。一向亲阿拉伯的阿明趁机在年会的开幕式上吹嘘自己的“战功”,又哀求伊斯兰各国给予他“紧急援助”,以对付基督教徒尼雷尔的军队,但是各国代表只是口头上敷衍一下,并没有国家真正理会他[8]。
在阿敏即将垮台的关头,肯真正帮助乌干达的只有盟友利比亚的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应阿敏的请求,卡扎菲派遣了约2,500人的军队去援助阿明政权,还顺带提供T-54和T-55坦克、BTR步兵战车、BM-21型喀秋莎火箭炮、大炮、米格-21战斗机、Tu-22战略轰炸机等武器[10]。但是利比亚军队很快就发现,在战争中,他们永远位于前锋,而他们背后的乌干达军队却用利比亚外援来的卡车来运送强行掠夺来的财富不断撤退,甚至参加入起义军的行列[11]。利比亚派遣军是由利比亚常规军事人员、“人民义勇军”以及利比亚资助的泛撒哈拉武装伊斯兰军团组成的[10]。
利比亚派遣军参战时,正当坦桑尼亚联军向北推进,直逼坎帕拉,但是卢卡雅北部的沼泽令他们不得不却步。坦军决定派201旅直接越过沼泽地区,为了防止行动失败,同时派遣装备较好的208旅移向西南,向沼泽的西边方向前进。而一支装备有15辆T-55坦克、几十部步兵战车和BM-21火箭炮的利比亚精锐部队在3月10日乘机在卢卡雅攻击坦军201旅,201旅溃败,被迫分散撤退。不过利比亚军暂时的胜利未能得到延续。3月11日-12日,重新汇集的坦军201旅和208旅兵分两路,从南面和西北面向利比亚军队发动反击,大获全胜。此次战役利比亚军队损失惨重,分崩离析,落荒而逃。
卢卡雅战役之后,坦桑尼亚联军一路向西进逼坎帕拉,途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至3月底,乌干达军队已经濒临彻底崩溃的边缘,而驻扎在恩德培的利比亚军队也苦陷于坦军的重围中。卡扎菲不甘心失败,还于4月1日派遣了一架图-22B轰炸机投下大量炸弹意图轰炸坦军,但是却没有一枚炸弹击中目标。与之相比较,坦桑尼亚空军连续多天出动歼-6和歼-7战机,轰炸坎帕拉、金贾、托罗罗等战略城市,基本上消灭了乌军和利军的有生力量[2]。坦军一举拿下了恩德培。
连续的轰炸使坎帕拉的平民纷纷逃离,50万人的大城市顿成空城。3月27日,阿明已经仓皇逃离了坎帕拉,直奔乌干达第二大城市金贾[8]。4月10日,坦桑尼亚联军攻占坎帕拉,在坎帕拉,也只是遇到零星抵抗。乌坦战争最终以坦桑尼亚的彻底胜利告终[10]。
利比亚军队在失败后撤退到金贾,联军占领金贾后,利比亚军队被遣返,途径肯亚和埃塞俄比亚,回到利比亚;至于伊迪·阿明,被迫流亡海外,他带著四个妻子、数名情妇、以及20多名子女逃亡到利比亚开始其流亡生活,由于他的保安跟当地警察发生冲突,阿明被迫离开,先短暂至伊拉克,及后定居在沙乌地阿拉伯[12]。
坦桑尼亚军队在战争结束后继续驻留在乌干达,一直到乌干达1986年组织民主选举,国家程序恢复正常为止。
影响
乌干达在阿明被推翻之后的一段时间,政治依然动荡,各党派和民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严重。1979年4月13日,前大学校长优素福·卢莱教授被坦桑尼亚推举为临时总统。6月份,由于总统权力大小的争议,国家协商委员会委任戈弗雷·比奈萨取代卢莱出任总统。1980年5月12日,比奈萨又被以保罗·穆万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撤职。乌干达随后由总统委员会领导,委员包括保罗·穆万加、约韦里·穆塞韦尼、奥伊特-奥乔克和蒂托·奥凯洛。同年12月,战后的首次总统选举举行,前总统米尔顿·奥博特当选。不过选举存在争议,约韦里·穆塞韦尼声称奥博特是通过选举舞弊上台的,并宣布与政府决裂,带领他的支持者回到乌干达南部与西南部的大本营后,组成了人民抵抗军,用游击战与政府对抗,史称“丛林战争”,直到1986年穆塞韦尼推翻奥博特之后,乌干达局势才大致回复稳定[13]。
坦桑尼亚打了一场胜仗,却付出了不少代价。战争对坦桑尼亚造成了短期内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带来了庞大的军费开支,此外战后乌干达政局不稳,使坦桑尼亚必须在乌境内保持较长时间的驻军担当维和角色,这些都令到坦桑尼亚的国库空虚。几年后尼雷尔总统就因为国内经济的衰退而辞职[14]。
乌坦战争也是自非洲去殖民化以来,非洲大陆上第一次由一国武力推翻另一国政权。虽然对于坦桑尼亚来说是自卫还击,但是战争的继续和推翻阿明毕竟严重侵犯了乌干达的主权。这受到部分国家的猜疑和担忧。因此,在战后一段时间中,坦桑尼亚与其他邻国如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肯亚的关系一度有所恶化[3]。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