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熊式突击炮(德文: Brummbä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德国所开发自走炮,德国方面的正式名称为IV号突击战车(Sturmpanzer IV),制式编号为 Sd.Kfz.166。是以步兵支援为目的,以IV号战车的底盘为基础所制造出来的自走炮。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5月2日) |
另外,虽然“灰熊式”听起来符合德军战车向来以动物为名称命名的惯例,但是目前大家所熟知的名称并非由德军所赋予的昵称,反而是由盟军的情报单位取的名字。徳军士兵习惯上称其为“Stupa”,是取Strumpanzer(突击战车)的简称。
灰熊式是以IV号战车为基础来开发,而以伴随步兵部队前进,在战场上(特别是城市战斗)中提供大口径步兵炮的直接火力支援为目的所设计出来的。
在此之前所开发,以一号坦克与二号坦克、Panzer 38(t)的底盘上搭载15cmsIG 33步兵炮的各种自走炮在防御力方面都相当贫乏,而三号突击炮则因主炮威力不足,并不适合这样的角色。而在灰熊式之前,埃克特公司曾以III号战车底盘上设置了厚重装甲的完全密闭型战斗室,并搭载15cm步兵炮制造出33B型III号突击步兵炮。一共生产了24輌,其中大半都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损失了。
而开发出33B型的埃克特公司、接下来便以四号坦克为基础开发了新型的车辆,而其结果就是灰熊式。将由sIG33发展而来,使用相同弹药的15cm 43式突击榴炮(15cm Sturmhaubitze 43 L/12)装载于固定战斗室之中。灰熊式与明显感觉得出是战时急造品的前作33B相比,拥有更厚重的装甲。在初期、中期型里,车内配有副武装的MG34机枪与MP40冲锋枪,可以舱口以及战斗室左右斜前方与侧面、后面枪口来发射。可以因应来自敌方步兵的肉搏攻击。
灰熊式与IV号战车相比,由于主炮的搭载位置与厚重的前面装甲而使得头重脚轻(重心集中于前方)。更因为没有炮搭,为了瞄准就必须让车体左右旋转,所以相较于战车其传动系统与变速箱的负荷也较大,比较容易故障。
从1943年12月起,则开始生产被称为“中期型”的改良型车体。使用拥有厚度80mm的车体前方下部装甲的IV号战车H型底盘,搭载了新型轻量化版本的StuH 43/1 L/12(回收的初期型也会换装此型主炮),并废止与虎I式同样驾驶用直视观测窗,改采用潜望镜来看前方。
而拥有全新的上部构造的“后期型”也从1944年4月开始生产,6月起底盘部分则变更采用IV号战车J型款式。车体前面装甲则改用单片式与车体同宽的装甲板,以提高生产性。并且在左上方的凸出部分搭载了MG34机枪用的球型脚架。对于头重脚轻的问题,前方的转轮全都更换为钢制(内侧加入橡胶缓冲材料),以抑制磨耗。此款后期型在本系列中是生产数量最多的。
灰熊突击炮的生产计划在1943年5月下旬开始,但是从1943年12月才正式开始全速生产。包含全新生产以及由回收的IV号战车体盘改装而来的在内,从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一共有298辆(一说306辆)IV式灰熊突击炮被制造出来。
最初生产的部分是由既存IV号战车E型以及F型所改装而来的8辆、使用IV号战车G型底盘全新制造的有52辆,之后就全部使用H型或是J型的底盘来加以生产。
灰熊式主要被编为216、217、218、219四个突击炮大队之中。
初期制造型的几个缺点都解决之后,证明灰熊式是极为优秀的火力支援车辆。配备灰熊式的部队在二战后期均被当作“救火队”,使用于敌军攻击最激烈的战场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