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溥善寺在溥仁寺东北,两寺一墙之隔。故又称溥仁寺为前寺,溥善寺为后寺。两寺同期建成,形制和布局基本相同,只是溥仁寺的后殿为佛楼。[1]溥善寺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
溥善寺在清朝咸丰年间便已坍塌、渗漏,十分残破。1937年,该寺仅存钟楼、后照殿及东西配殿,其他殿堂均无存。1950年时,该寺仅存钟楼一座,1964年将早已糟朽的钟楼拆除。溥善寺的全部殿堂至此均无存。[2]
建筑
溥善寺长129米,宽87米,占地面积11223平方米。采用汉式寺庙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照殿,中轴线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廊房等建筑。东西内、外分设两层围墙,内院前后分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2]
- 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门楣上嵌有康熙帝题“溥善寺”石额。山门内东西两侧是两尊护法金刚。山门内左右有幢竿。
- 天王殿:位于山门以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大肚弥勒像背后立有韦驮像。
- 钟楼、鼓楼:位于山门内的东、西两侧。
-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以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中檐下悬康熙帝御题“溥善寺”云龙陡匾。殿内供奉迦叶佛、释迦牟尼、弥勒佛三世佛,两侧是十八罗汉像,殿内墙上悬挂佛画十轴。
- 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前两侧各有配殿五间。
- 后照殿:位于大雄宝殿以北,面阔七间,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及喇嘛祖师佛共五尊,无量寿佛九尊,大小佛像50多尊。
- 佛楼:位于后照殿以北,面阔七间,两层,楼内设宝座、佛像及陈设,是喇嘛讲经之所。
- 东、西配殿:位于佛楼东西两侧,各五间。[2]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