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糖是指食品和饮料在食品加工时加入的糖类(含热量的甜味剂),美国和部分国家称之为添加糖。两者最大的差异点在于,游离糖还包含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添加糖则侧重加工这一环节。乳制品不列入游离糖或添加糖之范围。
定义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其中“单糖有一个糖分子,常见例子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双糖有两个糖分子,常见例子包括蔗糖、乳糖及麦芽糖”。世卫组织主张所谓原糖、非精制糖、天然糖都是非必要的名词,这些全部都是游离糖。至于新鲜蔬果和奶类中的糖,世卫组织认为没有证据证明食用此类糖有不利影响,故不在游离糖的定义内。尤其前者的糖有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更为缓慢,进入血液的时间比游离糖长。[1][2][3]
游离糖属于外源糖,而食物原本自有的糖则属于内源糖。[4]游离糖没有营养价值,仅提供空有热量。[5] 这类糖无法以化学方法与食材本身自有的糖区别,但是此种分类可以协助消费者辨别食品加工后是否有另外添加热量。[6]
副作用
在各种疾病中,游离糖对龋齿的影响比其它非传染性疾病大,2014年时消耗全球6至8%的医疗资源。[1][2]其消费量,与摄入卡路里的高度,及与之而来的体重过重和肥胖症有正比关系。[5] 该类糖同时是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前述体重过重及肥胖症的危险因子。[5][6]游离糖的食用量,通过复数途径作用,也与青少年和成人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成正比。[7]
添加糖
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相关糖组为“free sugars”,美国心脏协会命名为“added sugars”,前者中文翻译为游离糖,后者为添加糖。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时指出添加糖一词主要使用于美国和部分国家,其定义未有共识。两者所指是同一组糖,但游离糖的定义更为精密。[1][2][8]
世卫组织在2002年提出严格的游离糖定义,并把人体每日的健康建议摄取量建议为每日总热量10%以下时,立刻遭到美国食糖业界的猛烈攻击。全美糖业协会致信该组织扬言若不撤回不科学的报告,会通过美国政府掐住世界卫生组织的经费。该协会连同六家大型食品企业,及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公司等300多家企业组成的美国国际工商理事会,另外致信当时的美国卫生部长汤米·汤普森,要求发挥影响力让世界卫生组织撤回报告。美国糖业曾经在1990年时施压发表类似报告的世卫组织,但不成功,此次行动因美国共和党执政,攻势更为凌厉。美国政府写了30页的逐条批评。全美糖业协会另外还要求研究报告也应该包含对全球192个国家的经济冲击,美国软饮料产业协会则主张饮用含糖饮料与肥胖症无关,侧重引用单一论文主张人体每日可以摄取25%的添加糖。随后该论文的机构致信卫生部长汤普森,表示论文遭曲解,该论文完全没有添加糖摄取量建议。[9][10]
美国在2016年5月20日时,定案食物包装新标示,其中有必须标注添加糖的新规定。其关于添加糖的基本定义与世界卫生组织者相去不远,但有部分放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案添加糖的清单排除100%纯果汁、100%冰冻浓缩果汁、果冻、果酱等制品。但是一旦前述制品成为其它食物的添甜剂时,仍列属添加糖。该管理局相信消费者会理性按照包装指示,譬如严谨按照指示比例,给100%浓缩果汁兑水稀释饮用。另外含有乳糖的干制或浓缩乳制品也不列属添加糖,惟经过高浓度提纯以添加到其它食物来增甜者除外。[11][12][13]
果汁和浓缩果汁的纳入或排除,是游离糖和添加糖在定义上最不同的地方。按2014年美国地区的研究评估,果汁饮料占添加糖来源的8%。[14]:422游离糖应该纳入果汁和浓缩果汁是出于一般皆主张水果为健康食品,故会有认为饮用果汁和浓缩果汁必定同等有益健康的误解。然而果汁的商品在制作流程中会去除杂质并进行过滤,降低纤维的摄取外,也失去部分的维生素。台湾地区研究以柳橙为例,榨取柳橙汁,平均每颗得100毫升,须2.5颗方有一杯(240ml),100%柳橙汁含糖量每100毫升约9.4克与可乐的10.6克相去不远。消费者经常低估果汁所含有的糖量。美国儿科学会在其2017年的指引提到,果汁缺蛋白质和纤维,大量饮用会营养不良,同时出现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的现象,并引发其他疾病。[14]:430
2018年6月,英格兰公共卫生署决意采纳近似世卫组织的定义,把彻底捣碎处理过的蔬果产品的糖列为游离糖。英国的游离糖为所有形式的添加糖、菜蔬果汁和果酱等组织已彻底破坏的类似产品的天然糖、所有含糖饮料(乳制品除外)、和所有加入食物的乳糖、半乳糖。故在英国,添加糖只是游离糖之一部分。其定义是所有加入食物的单糖和双糖,此含蜂蜜、水果和糖浆中的天然糖。[15]
2017年5月4日,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管理局的报告中采纳近似世卫组织的游离糖定义,果汁和浓缩果汁列在游离糖。印度的添加糖则定义为任何在加工食品时添加的糖和糖浆,包含在游离糖定义之内,认为游离糖的大部分都是添加糖。[16]:4但是在摄食量建议中,只提添加糖。[16]:8、48报告中提及包装果汁、可乐、碳酸饮料所含热量为空有热量应尽量避开,相对于包装果汁应该优先摄取鲜蔬生果,宅中自备(prepared at home)的鲜果汁则可食无虞。[16]:48
按中国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中国在摄入量建议上未以游离糖定义,而是采用添加糖一词。其添加糖定义为食品制备和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糖和糖浆。其中的糖定义为单糖、双糖和糖醇的统称。[17][18]:2、8
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05年、2010年、2015年在居民食物摄取基准内并无糖类摄取基准,间中本来提出要2020年时才会首次制订出糖类摄取量基准,并提到过去并无严谨针对日本人糖类摄取量的科研、统计,因此缺乏数据制定基准。[19][20]2020年1月,在该省每5年发布一次的日本人食物摄取基准报告中,虽然承认糖分造成肥胖和龋齿,并引介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游离糖定义和摄取量建议,但该报告以许多日本食品的食品标准成分表仍未能清楚标示糖类,且相关数据的收集时日尚浅,因此此次无法设置摄取标准。[21]
含糖饮料与游离糖
在美国地区,含糖饮料尤其是苏打饮料是添加糖最大的单一来源。1999-2000年时占37.4%,2007-2008年时占22.8%。[6]
按美国地区2011年的报告,以1999-2000年和2007-2008年两组比较,美国人有减少摄入添加糖的趋势。该报告指出趋势发生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是与苏打饮料以及软性饮料的消费量下降有很大关系。虽说在200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全国性打击汽水消费量的力道有限,但诸如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等机构,在1990年代末已成功让社会认识到含糖饮料消费量的上升趋势对健康不利,这种认识推动了全国和地方的力量来打击含糖饮料消费量。加利福尼亚州在2001年成为首个立法管制公共学校内含糖饮料的州。2005年时,全美国有34个州不同程度地做出类似限制。2006年,克林顿基金会与美国心脏协会成功使美国软饮料产业协会及好几家装瓶饮料业者合作调降含糖饮料的校内贩售量。前述美国软饮料产业协会在2010年的独立报告指出,比较2004-2005年和2009-2010年两组数据,销往校园的饮料热量剧降了88%。[6]
英格兰公共卫生署在该国的游离糖定义内,认定乳制品以外的一切饮料内的糖都是游离糖。该署认为液状食物比起固体食物缺乏饱腹感,极易使人摄食大量的糖分。[15]印度、中国相关机构则呼吁减少消费含糖饮料。[16]:48[18]:9
标示效果
以游离糖或添加糖来引导公民或消费者辨识食物中的热量,或许对于降低加工食品中的热量有效。譬如美国农业部在2000年开始以添加糖一词协助消费者辨别食品,2005年时虽然没有提供摄取量标准,但是有呼吁减少摄取,2010年时建议应该占每日总热量的5至15%间。2000年代以降,美国人的添加糖摄取量下降。无论如何,美国人的摄取量依然超过建议的摄取量。[6]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