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同三年(537年)置(《太平寰宇记》);一说大通三年(529年)置(《太平御览》引《舆地志》)。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宕渠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渠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潾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渠州。治所在流江县(今四川省渠县)。辖境相当今四川渠县、大竹、邻水、广安等县市地。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分置广安军,辖境略小。南宋辖境又增大。两宋先后属梓州路及潼川府路。元属顺庆路。明朝洪武初年,废流江县入州,九年(1376年)降为县。
历代沿革[1]
- 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流江县。同时置北宕渠郡.领流江县、始安县(治今广安县北)2县。大同三年(537年)置渠州,今渠江镇,时为州、郡、县治地。另有北宕渠郡属新州,治地盐亭。太清元年(547年),渠州仍置,辖北宕渠、景阳2郡。北宕渠郡仍领流江、始安2县。
- 北周在州郡之上置总管府,渠州隶利州总管府。武成元年(559年),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领流江、景阳2郡外,另撤邻州所属2郡归渠州。流江郡仍领流江、始安2县。
- 隋统一全国后,改地方行政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583年),以原流江、邻山和容山容川(今垫江)3郡合置渠州。领流江县,賨城县(原始安县)、邻水县、垫江县4县,州治同前。流江郡自此废。大业三年(607年),渠州改名宕渠郡,领上述4县外,增宕渠县(治今营山县黄渡场)、咸安县(治今营山县东北)2县,州(郡)县治地同前。
- 唐朝政区先后有所改易,但基本仍为州县两级制。武德元年(618年)改宕渠郡为渠州,分流江县地置賨城县(治地今渠县土溪乡城坝古城)和丰乐县(治地今渠县丰乐场)2县,渠州领五县:流江、賨城、始安、丰乐(今广安市恒升镇古城寨)、义兴(今渠县清溪场乡)。武德三年,割邻州邻水县(今邻水县观音桥镇)隶渠州。武德八年,省賨城、丰乐、义兴入流江县,废邻州、邻山县(今大竹县四合乡)隶渠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并州县,划全国为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15道,渠州由隶山南道改属山南西道,受兴元府(治今汉中市)节制。天宝元年(742年),改渠州为邻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渠州,领流江县(州治)、渠江县(原始安,今广安县肖溪乡)、邻水县、邻山县、大竹县(今大竹县月光乡,久视元年置,至德二年划属)5县。宝历元年(825年),省大竹入流江县,后又置,划属蓬州;废邻水县入邻山县[2]。
- 五代时期,前蜀分渠州置邻州,大竹(治地东移,据传治今龙潭乡知县坝,旧称风来乡)划归渠州。后唐有蜀9年,建置仍旧。天成年问,流江人徐承谅任“静边军节度使”,渠州曾为节度使驻地。后蜀省邻州入渠州,渠州领流江、大竹、邻山、邻水、渠江5县。
- 北宋以道改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渠州初隶西川路,后隶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蜀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渠州(邻山郡)属梓州路。景祐二年(1035年),废大竹县入流江县。渠州领流江(州治)、邻山、邻水3县。重和元年(1118年)升梓州为潼川府,渠州为属州之一。
- 南宋绍兴三年(1132年),复置大竹县。渠州辖流江、邻山、邻水、大竹4县。南宋末,渠州徙治流江县东北80里之礼义山逾20年之久。
- 元中统元年(1260年),置渠州路军民总管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渠州安抚司。次年礼义城陷落,元朝完全统辖原渠州地方。至元二十年(1283年)还治旧城,罢安抚司,改置渠州,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撤流江县,以州为“散郡”,不久复置。渠州领流江、大竹(1283年徙今治)2县。
- 明初政区如旧制。洪武九年(1376年)撤渠州,改流江县置渠县,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Remove ads
渠州刺史
参考资料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