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对外籍学生的袭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4年9月18日上午,一名于深圳日本人学校就读的十岁男童在离校门外200米处被一名44岁男子持刀袭击受伤,翌日凌晨于医院不治身亡[1][2][3][4]。男子当场被捕,其作案动机未被披露[1]。这是事发近三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的第二起日本人学校学生被袭击事件[5]。有意见担忧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会催生更多针对外国人暴力行为。[6][7]
事件加剧了在华日侨日企的不安情绪。[8][9]日方要求北京采取包括管控社交平台恶意反日暴论在内的具体措施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以及查清案件真相并作出明确说明。[10]然而北京当局一再设法避免该所谓个案“政治化和扩大化”。[11][12]之后中方对日方表示已意识到社交平台不实信息泛滥现状,会在司法程序取得进展后就该案作出说明。[13][14]
深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据日本外务省2023年的统计,深圳有日本公民约3600人居住,是中国大陆日本居民数量第五多的城市[15]。深圳日本人学校成立于2008年。根据学校网站2024年4月的数据,学校有小学生216名,中学生57名[15]。其所在的社区有很多日本人居住[16]。
尽管中国大陆的日本人学校均为合法开办,符合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规定,但中国大陆互联网上始终存在大量针对日本人学校的谣传与暴论,甚至断言其“培养间谍”。[17][18]前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指出,有不少人受到煽动,向日本人学校投掷石子,或是擅自拍摄视频。他担任大使时曾反复要求中国当局删除相关视频,但对方始终置若罔闻[19]。当时作为日本候任首相的石破茂称,中国是一个信息管控很严格的国家,反而对此类信息消极管控。[20]
2024年6月,苏州市曾发生过涉及日本人学校学生的袭击,导致一对日本母子受伤,校车上的一名中国员工身亡。在苏州袭击事发的两周前,中国东北吉林市也有4名美国公民被刺伤。当局认为这两起事件皆为“偶发事件”,然未曾透露有关动机。[18]
2024年9月18日上午7时55分,深圳日本人学校10岁学生沈某(日本籍,中日混血,父母分别是日本公民和中国公民[5][21])在母亲陪同下前往学校[22]。在距离学校门口约200米的贝塔玛国际蒙特梭利儿童学院西侧人行道上[23],沈某被44岁的中国男子钟某持刀袭击,腹部和大腿被刺多刀[5][24]。
据《联合早报》记者采访的附近居民说,案发时母子两人正骑电动自行车上学(深圳警方通报称是步行上学),男孩被刺伤后双眼睁大倒在血泊之中,腹部伤势严重,脏器外露,几名路人尝试对男孩进行心肺复苏[5]。
救护车早上8时05分抵达事发现场,沈某在8时15分送达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进行抢救,恢复心跳后送手术室,终因伤势过重于9月19日凌晨1时36分去世。救治过程中得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多学科专家支援[1][22]。
案发现场聚集了来自街道办、深圳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及公安局的官员了解情况。在场官员称,学校在案发后已通知家长中午将孩子接走。随后环卫人员使用高压水枪清洗案发现场[24]。
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在事发当天下午两点多首先发布一个十分简短的通报,全文如下:“今早8时许,南山区招商街道辖内发生一起持刀伤害路人警情,致未成年人沈某受伤,现场抓获嫌疑人锺某(男,44岁)。目前,案件侦办和伤员救治工作正在进行中。”[25]
深圳市公安局于9月20日中午公布稍为详细的案情:行凶者钟某当场抓获,于案发当日被深圳市公安机关刑事拘留。钟某本人对持刀伤害该学生的行为供认不讳。经调查该案属偶发个案,钟某为单人作案,但文中没有公布其行凶作案动机[22]。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贵岛善子表示,负责日本人学校附近安保工作的警方人员最终控制住了钟某[26]。
在9月20日晚上,微信群开始流传署名小山纯平的遇害男童父亲“公开信”,内文表示他不会憎恨中国,同样也不会憎恨日本,不希望由极少数持扭曲思想的卑劣之人的罪行,来破坏两国的关系。“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27][28],公开信全文截图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但很快遭到删除[29]。
2024年11月30日,中国警方以涉嫌杀人逮捕涉事男子,但并未公布其作案动机等背景信息[30]。
深圳市公安局9月20日公布:嫌疑人钟某为44岁无固定职业之汉族男性,2015年曾因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被东莞警方取保候审,2019年曾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深圳警方行政拘留[22]。
10月18日,据《读卖新闻》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嫌犯因求职无果对社会感到不满,希望干点大事。他认为,刺伤日本人会引发强烈的反响,并且可能会获得一些人的支持。该男子非广东省人,案发时住在东莞。日本人学校地址是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31]。
9月18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这一事件提问。内阁官房副长官森屋宏表示,政府已通过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向中方提出要求,希望中方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总领馆已经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当地[32]。
是日傍晚,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冈野正敬召见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强硬指出:“如果不能保障在华日本侨民的安全与安心,将影响到日中关系的根本”,并要求中方强化日本人学校周边的警卫,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5][33]。
9月18日,深圳日本人学校的一名儿童在上学途中遇袭受伤,最终抢救无效于19日凌晨死亡。对此我馆深感痛心和遗憾,并表示由衷的哀悼。我馆认为事态严重,衷心希望中国政府尽最大努力保护在华的日本侨民,查明真相,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2024-09-19[34]
9月19日,日本外相上川阳子在外务省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卑劣的行为,感到非常遗憾。禁不住深感悲痛。”她表示将继续要求中方确保日侨安全。[35]得知遇袭学生去世的消息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深感悲痛,凶手的行为极其卑劣,强烈要求中国政府向日方说明事情的经过,并确保在华日本人的安全,同时日本政府也会尽最大努力。日本驻华大使馆同日下半旗致哀[1]。
20日,日本外相上川阳子表示,计划就日本男童遇害事件派遣副外相到中国[33][36]。
22日,日本副外相柘植芳文启程前往北京[37]。翌日早上九时许,柘植芳文在北京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会谈约80分钟,要求采取具体措施保障在华日本侨民安全、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日方要求彻底管控中国社交平台上“毫无根据且性质恶劣的反日帖文”、并再次要求中方查清包括作案动机在内的真相并给出明确说明[10];孙卫东对事件表示遗憾痛惜,向男童家属表示慰问,强调这是一起孤立个案,中国是法治国家,一直并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所有在华外国公民的安全[38];会后柘植芳文并表示中方仍然没有明确说明作案者动机,也没有明确回答互联网上的反日言论,而这些都是不能不解决的问题[39]。
同日下午6时半,柘植芳文与中国日本商会、北京日本人俱乐部和北京日本人学校的相关人员会面,柘植表示日本政府采取额外措施:首先将从目前外务省预算中拨出约4300万日圆,用于加强所有在华日本人学校保安人员数量,以保障校车接送服务和学校周边环境安全防范等应急措施。并在明年日本政府预算中,要求比前一年增拨约3.5亿日圆,用于各地日本人学校的校车保安费用[40]。
9月23日纽约时间下午2时半(北京时间24日凌晨2时半),外务大臣上川阳子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面接近一小时,会谈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男童遇袭身亡案,上川阳子向中方重申与同日在北京的副外相柘植芳文一样的三点要求[41],王毅表示依法调查处理深圳日本学生遇袭这起个案,也将一如既往依法保障所有在华外国公民的安全,日方应当冷静理性看待,避免政治化和扩大化[11]。
24日早上,金杉宪治到访有接近1800家日资企业的辽宁省大连市,与市委书记熊茂平会谈,称现在“情况极其严峻”,要求加强大连日本人学校的安全措施,熊茂平称已采取在学校周边增派保安等具体措施[42](但翌日大连日报中并没提及[43]),下午到访大连日本人学校。
此外,事件正值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选举和立宪民主党代表选举,两党候选人亦表达对是次事件的关注[44]。
25日,日本外务省官方网站更新赴华旅行资讯。危险等级虽然没有提高,但在中国概况的描述中加入“路上遇到持刀袭击等暴力事件发生,并有日本公民被杀”,呼吁日本国民注意周围环境并提高警惕[45][46]。
29日,日本自民党候任总裁及候任首相石破茂,称事发时恰是“九一八事变”93周年,认为这天中国反日情绪容易上升,中国还是一个资讯管控很严格的国家,但为何未有积极地加强资讯管控。[20]
10月10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出席东盟系列峰会期间会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就苏州和深圳发生的日本儿童遇袭伤亡事件,强烈要求中国政府迅速说明事实,确保在华日本人的安心与安全,并且强调了整治社交媒体上恶性反日言论的重要性。[47][48]
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记者会上,有多名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提问,但林剑仅通报了事件概况,没有做出评价。外交部网站上仅记录了5次提问中的1次[1][49]。
19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这是一起个案,类似案件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相信个别案件不会影响中日两国交往与合作[21]。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在同一天对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表示,凶手有犯罪前科[1]。
事件在中国大陆民间引起震荡,舆论呈现两极分化。一些评论者认为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因果报应”,赞扬袭击者,或者暗示袭击是日本策划的,目的是赢得同情,同时对“日本人学校”表达厌恶[18][16][50]。也有许多中国民众表示震惊与愤怒,有人认为这是政府长期仇日宣传下导致的惨剧[50]。事发翌日起,陆续有市民自发到案发现场献花悼念[51],截至9月20日已经超过1000束[52],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23日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称这正反映了中国民众尊重生命的朴素情感[53]。
事发后中国主流媒体一度噤声,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相关讨论也被封锁[54][55]。《财新》、《凤凰新闻》等媒体曾在19日报道该事件,后遭删除[55]。直到事发两日后,中国官媒才开始报道和评论案件,强调案件系“偶发个案”。[54]
9月20日中午《深圳特区报》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形容相关暴力行为是“在挑战人类文明底线,是对法律的挑战”,认为“极端个案也绝不能反映社会的整体状况”[56][57]。《南方都市报》亦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要求“严惩凶手,绝不容忍任何违法暴力行为”,同时表示“文明、法治与和平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价值共识,任何违法暴力行为都是绝不允许的”[58][59]。被认为立场偏民族主义的观察者网对犯罪个案进行谴责,表示:“向孩子举起屠刀的人,是十恶不赦的”。同时文章也宣称,将责任怪罪到“仇恨教育”,甚至“爱国主义教育”上,是在“转移舆论焦点”,也是“一种对罪行的开脱”。意在制止将“个案”关联到“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甚至上升到体制机制等“更大层面的质疑和否定”。[60]
21日,短视频平台快手宣布处置90余个传播不实消息、涉及煽动中日对立的账号。[61]
23日外交部记者会上,当被日本放送协会记者问及如何应对日方要求的管控网络社交媒体“反日言论”时,发言人林剑回应称“中国没有所谓‘仇日教育’”,重提当地有不少市民在事后献花悼念,反对暴力。[53]另一厢,中国大陆有民族情绪声音称,在日中国人过往也遇过一些暴力事件,但日本人没有“反省”是“日本仇中宣传导致”,中国记者也没有提问是否为“政治案件”。[12][62]然而有网民称查核后发现一些声称是针对在日中国人的暴力事件大多数与国籍身份无关。[12]
10月16日外交部记者会上,在被问到事件调查进展时,发言人毛宁表示公安机关正在依法推进案件办理。[63]
10月17日,外交部副部长邓励与到访的日本外务省领事局长岩本桂一在北京举行磋商。岩本桂一在磋商后透露,中方表示将在司法程序取得进展的阶段就该案做出说明,以及中方表示已经认识到社交平台上不实信息泛滥的现状,若其违反法律法规将切实采取措施,展现出积极态度。[13][14]
该事件对在华日本人社群造成巨大冲击。事后,中国各地的日本人学校均加强防范。深圳日本人学校在19、20日停课,之后一周改以线上授课[65],至黄金周假期结束后,学校才恢复上学 [8];上海日本人学校允许学生留在家中[66]。广州日本人学校、北京日本人学校9月18日当天停止课外活动,并提醒学生和家长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要在外大声说日语[67],日本驻华大使馆向全体在华日本人发送了注意安全的邮件[15];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发出通告提醒居港日本人,尤其在特定日子关注周边情况,包括:5月4日、7月7日、8月15日、9月3日、9月18日、9月30日、12月13日、12月25日[68]。
深圳之日侨家长笼罩著不安情绪,深圳日本人学校周边也有一些面向日本人的补习班和幼儿园,但事件后日本人减少外出,至事发一周后的早晨也不见人影。据共同社报道,一些驻在人员已在中国国庆长假前让家人暂时返回日本,有家长称“不知道真相,会加剧不安”,也不敢让日本人子女独自出门[8];而广州日本人学校决定,从国庆节长假后开始,13条线路的校车将全程配备一名保安。费用将由广州日本商工会为主体的学校理事会承担[69]。
事件亦加深了在华日企的不安感[9],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和由日企组成的“中国日本商会”、北京日本人俱乐部、北京日本人学校等数十人在9月19日傍晚于大使官邸召开紧急会议,日本商会会长本间哲朗(松下控股副社长)表示“再度发生遇害事件极度遗憾”“商会对此事极为重视”要求加强保障在华日本国民及其家属之安全[70]。
松下将为携家人驻华的日籍员工提供临时回国安排[71],东芝公司也向在华出差及常驻员工发出通知[72]。另有某驻深圳的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提醒员工外出时避免做出引人注目的行为。该公司高层表示“如果类似事件连续发生就不能说是偶然,不得不对在华业务变得谨慎”[73]。
此外,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已导致先前有多名日本人被判刑,日本政府官员认为这一事件将“会进一步影响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7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