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浙江省电视方言类节目[1][2][3],较早可考的始于1994年。[4]在2006年节目全盛期,收视覆盖小学生至中老年,社会影响包括了振兴浙江风土文化(尤其促成杭剧复生)、纠正方言观感、推动方言经济。节目类型一度包括戏说新闻、情景栏目喜剧、译制片、电视剧等。
中国大陆电视方言类节目在1990年代中期在各省分别启播,[5]而浙江较早可考为1994年杭州电视台由徐涛主持的《阿通伯说新闻》,属戏说新闻类型节目。[4]至于浙江的普通话电视节目,则早至1960年10月1日启播的浙江电视台。[6]浙江方言电视节目面向浙江98%以上说吴语的人口。[7]
浙江在2004年初-2007年7月播出42档方言节目。[1]2005年底杭州《每日商报》指出本土的方言情景喜剧在电视播映时间越来越少,形成对比的是,2004年[8]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老友记》以来,[9]《老友记》、《欲望城市》等美国情景喜剧在浙江影碟出租市场大热。[9]2004年元旦启播的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开启了2004年长江三角州以至浙江的方言类节目热潮。[4][10][11] 至2013年,据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周涛掌握,浙江等全国各省的电视方言类节目仅馀30几档。[12]更详细参见中国大陆电视方言类节目。
方言戏说新闻节目观众(2007年) | |
---|---|
观众出生年 | 占比[注 1] |
1993-2003年生 | 4% |
1983-1992年生 | 9% |
1973-1982年生 | 12%-14% |
1963-1972年生 | 18%-20% |
1953-1962年生 | 27%-28% |
1943-1952年生 | 17%-19% |
1943年以前生 | 8%-11% |
在2006年浙江方言节目全盛期,其热度不限于传统的中老年受众,不少小学生要看完节目才睡。[13]宁波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收视破表,需要重制统计表。[14]收视的年龄分层见右表。
方言节目普遍受当地和外地人观众欢迎,包括杭州、[15]宁波、[16][17]台州。[18]例如《来发讲啥西》尤受新宁波人喜欢,2005年调查300户宁波住户仅7%不赞成该节目,这7%的理由是“听惯了普通话会感到不习惯”。[16]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殷作炎担心“杭州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增多会显出城市的小家子气”,[19]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教授付永玲肯定杭州的方言调解纷争节目营造社会和谐,在浙江公共频道营造了能掏心里话的环境。[20]
2004年浙江兴起的方言戏说新闻节目融合浙江曲艺,[21][22]节目内容亦特意介绍曲艺,促成杭剧团2009年复团,令杭剧复生——1968年杭剧在文革时被打为牛鬼蛇神令剧团被撤消至2009年。[23][24][25]电视方言节目也促成多种吴语曲艺在2006-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遗及浙江省非遗。[23]2011年方言节目介绍浙江博物馆的馆藏及浙江历史,令访客创新高。[23][26]
浙江电视台方言民生新闻节目《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的效果获来自外省克拉玛依的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教授付永玲肯定,“从民生节目的另一个角度开掘,方言本身就是文化,方言类民生节目不仅弘扬了区域文化,还保护了地方文化,就如同保护江南水乡的风景风貌一样。”[20]
浙江电视台《钱塘老娘舅》是以方言调解民事纠纷的节目,调解人的方言能温婉、能严肃、有权威、有法律素养。[20]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前中文系主任张先亮指出“许多人都认为方言是市井俚语,是上不了台面的话,但是《阿六头》的成功正好驳斥了这种错误观点”。[27]节目全盛期,平常讲普通话的浙江学生也对节目的方言对白琅琅上口。[4]
浙江方言节目推动方言家庭教师市场、方言培训班市场。[14]方言节目挽救了地方电视台收视。[4]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的吴语戏说新闻节目家喻户晓,这5个城市的主持担任了中国联通“如意通”品牌浙江代言人。[28][29]
播出时段,2007年3月14日浙江省广电局发文,自4月1日限制浙江每个市最多6档节目(电视台与电台合计),每档限每天半小时,换言之全市每天最多能播3小时,[30]其中“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31][30]一时议论纷纷。[32]《浙江都市网》网上调查499名读者,赞同、反对、无所谓分别占41%、41%、19%。[33]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对全国方言节目施加的更多时段规定,见中国大陆电视方言类节目。
2004年10月广电总局禁令规定“一律不得播出”外国节目的汉语方言译制片,[34]矛头指向风行全国地方电视台的《猫和老鼠》英语译吴语等译制版,[35][36]为了应对,各省电视台改为译制港产片(由粤语译吴语),例如浙江宁波电视台2005年10月启播以吴语为电影配音的节目《阿国电影》[注 2]。2007年浙江广电局禁止普通话电视剧译制为方言。[30]
2005年广电总局扩大限制,所有电视剧均不得使用方言,[38]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解释禁令是因为“群众意见很大”,[39]《内蒙古晨报》为浙江等省抱不平,“杭州电视台以浙江方言播出的《阿六头说新闻》...很受当地观众的欢迎和追捧,节目的收视率都排在当地所有电视节目的前列。而且这些方言类的节目并没有出现广电总局相关官员所说的‘群众意见很大’那样的后果,反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40]
然而,方言电视剧的禁令纲开一面放过了赵本山主演、含大量辽宁铁岭方言的《马大帅3》(2005),各省一片批评之声。[41][42][4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文化观察员裴钰指出中国的官话、吴语(浙江98%人口使用[7])、客家话、闽语、粤语、湘语、赣语、晋语、徽语的方言影视剧都应被一视同仁得到支持,百花齐放。[44]关于方言电视剧的全国禁令的更多讨论,见中国大陆电视方言类节目。
2005年杭州《每日商报》指出方言情景栏目喜剧的内容落入家长里短的俗套。[9]湖南工业大学传播系教授李军林指出“方言类新闻节目过分地还原生活,弱化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如《阿六头说新闻》之类的栏目,容易在对生活的还原中迷我自我,...满足中低层市民的喜好和品味,缺少理性意义上的引导”。[4]
浙江电视方言类节目较有代表性的有:《阿通伯说新闻》,被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评选为“2007中国原创广播电视栏目40佳”。[45]
其他有:嘉兴《今朝多看点》[46]、宁波《来发讲啥西》(2005年2月1日-?)[46]、象山《夜到讲白搭》(?-?)、[47]舟山《讲拨侬听》、绍兴《师爷说新闻》(2005年1月-?)[46][21]、温州《百晓讲新闻》(2004年6月1日-?)[46][21]、金华《二十分可乐》(2006年1月8日-?)[48][46]及《新闻节节棒》、台州《阿福讲白搭》[18]、杭州《本塘第一剧》(2006年1月1日-2009年7月),[49]杭州《我和你说》(2004年4月26日-?)[50]、杭州《我爱杭州佬》(2003年-2008年10月28日)[51]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