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网页浏览器在世界范围使用率上的竞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网页浏览器之争(英语:Browser wars)是指不同的网络浏览器之间为争取使用者优先采用,造成彼此使用率的竞争。通常可分为两段时期的竞争过程: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5年8月13日) |
此条目2008年之后的情况需要更新。 (2015年7月9日) |
全球资讯网是提姆·柏内兹-李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发明的一种基于网际网路的超文字系统。提姆·柏内兹-李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后来改名为Nexus,并于1991年于NeXTSTEP平台发布。
到1992年底,出现了其他的浏览器,其中大部分以Libwww函式库为基础。包括UNIX的浏览器例如LMB、ViolaWWW、Erwise和MidasWWW,以及Mac的MacWWW。尽管这些浏览器往往是简单的HTML检视器,依赖于外部的辅助应用程式来查看多媒体内容,但为使用者提供了浏览器和平台的多种选择。
1993年出现了其他浏览器,包括Cello、Arena、Lynx、tkWWW和Mosaic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Mosaic[2][3],这是由美国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NCSA)所开发的多平台浏览器,并且授权予多间公司,让它们创造自己的产品,有Air Mosaic和Spyglass Mosaic。
Mosaic的开发者之一马克·安德森,于1994年成立了名为Mosaic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的公司,并开发了Mosaic Netscape浏览器。为了解决与NCSA间的法律问题,该公司改名为网景通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浏览器也改名为网景领航员(Netscape Navigator)。Netscape改进了Mosaic的实用性及稳定性,同时在网路上提供免费试用版,很快便统领浏览器的市场。
1995年中期,人们开始注意全球资讯网,而当时的市场及网页浏览标准均以Netscape主导。与此同时,微软在取得Mosaic的授权后,推出了Internet Explorer 1[4][5],于8月起透过“Windows 95 Plus!”搭售[6]。
三个月后,Internet Explorer 2推出[7],而激烈竞争就此开始。在往后几年,网景和微软随后也陆续各自推出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 Navigator。因为当时浏览器必须具备更多新功能,否则会被认为是落后的,因此当时著重产品功能特色多于修正错误,导致产品也多是不稳定的、造成网页标准分歧、时常当机和安全漏洞等问题,为使用者带来困扰。
1996年,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 3版,成为第一款支援程式语言及CSS的商用浏览器,使市场占有率开始紧追Netscape。
1997年10月,Internet Explorer 4版正式推出,并在旧金山举行产品发表会,而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竖立了一个10呎长的巨型"e"标志。第二天早上,Netscape的员工们在前方的草坪上发现了巨型标志,上面写著“From the IE team ... We Love You”。Netscape员工立刻把巨型标志推翻,并放上其吉祥物Mozilla恐龙,恐龙手上纸牌写著“Netscape 72, Microsoft 18”,代表当时的浏览器市场占有率[8][9]。
但随著Internet Explorer 4的推出,对这场浏览器大战产生了重大改变,它在符合W3C制定的网页标准方面,做得比Netscape Navigator 4.0要好,同时也能载入动态网页,其文字或图像的位置可以改变。此外,安装了IE4.0被认为是系统的升级,能增加不少功能,包括可以播放MP3音乐。
在IE和Netscape大战期间,网页设计者通常会把“用Netscape可获得最好效果”或“用IE可获得最好效果”的标志放在首页,并连到下载相关产品的网址上。这样的网页会让开放标准造成分歧,忽略双方各浏览器的使用者,因此有人发起了“可用任何浏览器浏览”(Viewable With Any Browser)运动,要求令网页无论使用IE或Netscape均能正常浏览。
微软在浏览器大战拥有两大优势:第一是财力雄厚,Netscape浏览器虽曾一度达90%以上占有率,但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总收入也不及微软,产品方面也仅有浏览器及相关产品。
微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Windows垄断了作业系统市场。纵使早期Internet Explorer的评价比Netscape差,微软把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捆绑销售,仍可以增加其占用率。另外,微软把Internet Explorer变成免费,开发资金从Windows的庞大收益中拨出,当产品功能开发至与Netscape同等程度时,使用者便不再下载Netscape使用,而改用Internet Explorer。
除此之外,微软也曾使用以下手段打击Netscape:
以上手段的目的是要断绝Netscape的财路,加上Netscape自身错误的商业决策,使得Netscape于1998年年底,被IE击败。其后美国线上(AOL)以42亿美元收购网景业务。IE开始统领浏览器市场,市占率的最高峰达到2002年的96%,比Netscape的高峰还要高。
在IE击溃主要对手后,第一轮大战结束,而浏览器的创新也随之减少。
在大战中,两者在浏览器开发上,为压倒对手,做出了以下两大行为:
当单一公司寡占浏览器市场时,网页公开标准的关注度下降,不少网页设计者也以Internet Explorer作准,而不完全遵从公开标准,使一些网页只能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除此之外,微软也在网页技术上加入了不少专属物件,像是VBScript、ActiveX和DHTML格式等,使不少网页使用非微软平台及浏览器无法正常显示。
再者,Internet Explorer的占有率之高,已然成为电脑蠕虫病毒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安全漏洞被发现时,蠕虫病毒也随著IE的普及,在网络快速传播。
由于Internet Explorer包含“Internet”一词,对于一些初识网际网路的人,很容易先入为主地以为Internet Explorer就是网际网路,网际网路就只有全球资讯网,并会以为Internet Explorer就是唯一选择,而忽略了其他浏览器的存在。
1998年,Netscape以开放原始码的授权形式,把Communicator原始码释出,该新产品仍然使用Mozilla的名称,透过把程式彻底重新编写,Mozilla已在多方面得到改进。2002年,Mozilla推出1.0版,并迅即在开源社群中得以普及。同时又出现多款衍生产品,包括轻量跨平台浏览器,名为Firefox,它于2004年推出1.0版[10]。这些以Mozilla为基础的产品也慢慢在浏览器市场中发展起来。
2003年,微软宣布Internet Explorer 6 SP1版本将是最后一款供独立下载的IE浏览器[11],而产品未来的功能加强方面将仰赖于Windows Vista,它包括WPF、XAML等工具,以供开发者去建立扩充网路应用程式。
就上述的一点,Mozilla基金会与Opera软体公司于2004年4月开始,共同合作开发新的开放标准,能在与现有技术逆向相容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新功能[12]。这项工作由WHATWG工作小组负责,该小组专门快速制定新标准及定义,并会提交予W3C审批。
2004年6月,多个IE浏览器受到一个名为Download.ject的恶意程式攻击,这使人们更注意到IE本身的安全性问题,IE使用者只浏览一个网页,便有机会受到后门、按键记录等恶意程式入侵,而美国电脑安全事故协调中心及多间电脑安全公司也建议用户改用更安全的Firefox,以避开此等攻击[13][14][15]。
2005年2月,微软宣布Internet Explorer 7将在Windows XP SP2及更高的Windows版本中提供[16]。鉴于微软产品安全性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微软提及新版浏览器的安全性将比Internet Explorer 6 SP2大大增强。由于微软未就网页标准方面表态,因此引起网页开发者及标准支持者的关注[17]。有人认为,微软为Windows XP使用者提供新版本IE的升级,是迎击Firefox普及化的一步[18]。
至2005年最后一季,IE的市场占有率跌至85%左右[19],主要是受到Firefox的竞争,而蠕虫病毒、间谍软体等透过IE产品漏洞,并在网路传播,是使IE使用者改用Firefox的主要因素。Linux产品开始获得市场采纳,是另外一个因素,它们均预装了Firefox浏览器。其他导致IE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有,Firefox的介面设计与IE相似、支援分页浏览等,不少改用Firefox的用家,均把Internet Explorer作为备用浏览器,以用来只浏览支援微软浏览器或仅供Internet Explorer进入的网页。但现在有一个名为IE Tab的扩充套件,可供Firefox使用IE的Trident引擎,去浏览此等网页。
2006年8月,Firefox、Opera等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据最新的调查显示,Firefox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占有率已经接近或者超过20%。这使微软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倍增,促使微软加快IE7的开发步伐。
2006年8月底,微软推出IE7的第一个候选版本,可以说IE7功能特性方面已经基本定型(IE7提供了分页式浏览,RSS阅读,增强的外挂模组控制,CSS等网页标准的增强支援,以及提供类似于Firefox扩充功能模式的附加外挂模组以增加IE7的附加功能,在安全性等方面亦有较大改进)。
另一方面,Firefox在占有率上升后受到极大的关注,不断发现安全漏洞,系统资源开销颇大也使得某些用户对Firefox产生了一些质疑,但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及丰富的附加功能依然吸引了大批的用户。以浏览速度快捷著称的浏览器Opera在免费推出后[20],也赢得了一些用户的青睐,在个人电脑上的市场占有率有些微提升,而其在行动领域上也占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
2006年10月底,Internet Explorer 7及Mozilla Firefox 2相继发行。IE7短短几天内下载量即突破三百万[21],由此可见广大Windows的用户对IE7的关注程度。然而,IE7正式版发行几小时后即发现安全漏洞[22],相对市场上众多浏览器,并不新颖的功能,部分剥离Windows系统后造成其资源占用倍增,需要掏腰包才能享受的扩充功能服务,且不支援较低版本如Windows 2000系统,都让人失望。当然,IE亦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譬如作业系统捆绑,众多功能丰富的第三方浏览器无法提供而造就的IE网页标准垄断,这是其他浏览器无法企及的。再看Firefox 2.0,对网页标准及新技术的支援,相对安全的浏览体验(虽然漏洞不断,但至今为止尚无因攻击Firefox而造成用户损失的新闻),让其在技术上领先IE浏览器,但相对“复杂”的操作及对“IE网页标准支援不完善”使大部分普通用户望之怯步,其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定在16%-18%之间。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0年8月28日) |
2008年,Google推出Chrome浏览器,同时推出对应开源先行版本Chromium,自此Internet Explorer开始衰落。2013年,Opera放弃自有的Presto渲染引擎,改用Chromium系的Blink渲染引擎。2015年,微软在Windows 10中内建了新开发的Microsoft Edge浏览器并逐步放弃Internet Explorer,但到2020年1月,Microsoft Edge也开始改用基于Chromium开发。
360安全浏览器、搜狗高速浏览器、QQ浏览器、傲游浏览器为Internet Explorer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23],并且不少中国的浏览器开始使用两个以上的排版引擎。
如今随着春运抢票插件的流行以及360极速浏览器(基于Chromium内核)的推出,Internet Explorer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急遽下降。[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