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麟(台湾话:Âng Sūi-lîn,1912年5月7日—1996年12月3日),出身于台北大稻埕,台湾艺术家,以其关于采矿工人的绘画作品及其于矿坑工作之经历而著名,因而有“矿工画家”之称,亦有“来自地底的灵光”之美誉。
洪瑞麟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日治台湾台北厅大稻埕 | 1912年5月7日
逝世 | 1996年12月3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 (84岁)
死因 | 心肌梗塞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12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96年) |
别名 | 矮肥仔洪[1] |
知名于 | 创作描绘矿工工作情境的诸多作品 |
配偶 | 彭金花 (1939年结婚—1978年丧偶) |
父母 | 洪鹤汀(父) 施叶凉(母) |
奖项 |
|
荣誉 |
|
经历
| |
生平
1912年,洪瑞麟出生于大稻埕狮馆巷(今凉州街)[4];他的父亲洪鹤汀深谙汉学且擅长画梅,在1923年于台北元隆茶行担任总管,在洪瑞麟小时候即已受到来自父亲的艺术启蒙。[4]
1920年,他进入稻江义塾就读并受校长稻垣藤兵卫的人道主义精神启蒙,造就洪瑞麟之后对社会底层及穷苦人民、劳力人口及其生活环境的关心。在稻江义塾就学期间,老师吴清海发现洪瑞麟的艺术天分,并订购日本的美术杂志供他阅读,也因此打开他的艺术视野及对普罗大众的关心。[4]
1927年,洪瑞麟进入洋画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为台湾绘画研究所)[5],接受石川钦一郎的绘画指导。[6]也是在这间研究所研读的期间,洪瑞麟结识了倪蒋怀、陈植棋等前辈,在1930年洪瑞麟继续前往日本留学。
1930年洪瑞麟抵达日本后,先进入川端画学校和本乡绘画研究所习画,并于隔年考进帝国美术学校(今武藏野美术大学)西洋画科。[7] 在接受欧美的美术流派训练之际,这时日本的艺术界也受到当时“普罗艺术”思潮影响,洪瑞麟在多种潮流与思想的冲击下,他的创作内容开始更加关怀劳动者、农民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矿工画家
洪瑞麟自帝国美术学校毕业后,于1938年回到台湾。为了感谢倪蒋怀资助他赴日留学的恩情,他接受倪蒋怀邀请,到其经营的瑞芳二坑(后称怀山煤矿)工作,[8]自此展开其30多年的矿坑工作生涯。
洪瑞麟在矿坑工作之际也不忘作画;他时常将小型纸张、用底片盒装的墨水及简易的笔一起带进矿坑,在阴暗、潮湿高温的环境下迅速地描绘矿工工作的景象,并在出矿坑后再重新绘制在大型画布上。洪瑞麟以简练、粗旷的墨黑线条描绘矿工们工作的身形与肌肉线条,以晦暗的色调诠释矿坑内黑暗的环境与矿工们艰辛的背影。洪瑞麟一系列描绘矿坑景象的作品,以最直接的观察,呈现出劳动者们的工作景象。[9]
除了矿工,洪瑞麟对其他社会底层与穷苦群众也多有描绘。他在1933年绘制《日本贫民窟》、在1937年作《山形市集》,都在描绘日本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7]约在1936年左右,洪瑞麟曾到屏东探访排湾族人,到台东、兰屿一带与雅美族(达悟族)人接触,所以原住民也时常是他描绘的对象。[10]
1972年,洪瑞麟自矿坑事业退休,并于1980年移居美国加州。1996年,他在美国当地时间12月3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11]
语录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