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麟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瑞麟(臺灣話:Âng Sūi-lîn,1912年5月7日—1996年12月3日),出身於臺北大稻埕,臺灣藝術家,以其關於採礦工人的繪畫作品及其於礦坑工作之經歷而著名,因而有「礦工畫家」之稱,亦有「來自地底的靈光」之美譽。
洪瑞麟 | |
---|---|
![]() 攝於1937年 | |
性别 | 男 |
出生 | ![]() | 1912年5月7日
逝世 | 1996年12月3日![]() | (84歲)
死因 | 心肌梗塞 |
国籍 | ![]() ![]() |
别名 | 矮肥仔洪[1] |
知名于 | 創作描繪礦工工作情境的諸多作品 |
配偶 | 彭金花 (1939年结婚—1978年丧偶) |
父母 | 洪鶴汀(父) 施葉涼(母) |
奖项 |
|
荣誉 |
|
经历
| |
生平
1912年,洪瑞麟出生於大稻埕獅館巷(今涼州街)[4];他的父親洪鶴汀深諳漢學且擅長畫梅,在1923年於臺北元隆茶行擔任總管,在洪瑞麟小時候即已受到來自父親的藝術啟蒙。[4]
1920年,他進入稻江義塾就讀並受校長稻垣藤兵衛的人道主義精神啟蒙,造就洪瑞麟之後對社會底層及窮苦人民、勞力人口及其生活環境的關心。在稻江義塾就學期間,老師吳清海發現洪瑞麟的藝術天分,並訂購日本的美術雜誌供他閱讀,也因此打開他的藝術視野及對普羅大眾的關心。[4]
1927年,洪瑞麟進入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5],接受石川欽一郎的繪畫指導。[6]也是在這間研究所研讀的期間,洪瑞麟結識了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在1930年洪瑞麟繼續前往日本留學。
1930年洪瑞麟抵達日本後,先進入川端畫學校和本鄉繪畫研究所習畫,並於隔年考進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7] 在接受歐美的美術流派訓練之際,這時日本的藝術界也受到當時「普羅藝術」思潮影響,洪瑞麟在多種潮流與思想的衝擊下,他的創作內容開始更加關懷勞動者、農民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礦工畫家
洪瑞麟自帝國美術學校畢業後,於1938年回到臺灣。為了感謝倪蔣懷資助他赴日留學的恩情,他接受倪蔣懷邀請,到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工作,[8]自此展開其30多年的礦坑工作生涯。
洪瑞麟在礦坑工作之際也不忘作畫;他時常將小型紙張、用底片盒裝的墨水及簡易的筆一起帶進礦坑,在陰暗、潮濕高溫的環境下迅速地描繪礦工工作的景象,並在出礦坑後再重新繪製在大型畫布上。洪瑞麟以簡練、粗曠的墨黑線條描繪礦工們工作的身形與肌肉線條,以晦暗的色調詮釋礦坑內黑暗的環境與礦工們艱辛的背影。洪瑞麟一系列描繪礦坑景象的作品,以最直接的觀察,呈現出勞動者們的工作景象。[9]
除了礦工,洪瑞麟對其他社會底層與窮苦群眾也多有描繪。他在1933年繪製《日本貧民窟》、在1937年作《山形市集》,都在描繪日本底層人民艱苦的生活。[7]約在1936年左右,洪瑞麟曾到屏東探訪排灣族人,到台東、蘭嶼一帶與雅美族(達悟族)人接觸,所以原住民也時常是他描繪的對象。[10]
1972年,洪瑞麟自礦坑事業退休,並於1980年移居美國加州。1996年,他在美國當地時間12月3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11]
語錄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