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拉(Papora、Vupuran、Bopalat、Basagar、Babusagar,亦作拍瀑拉族)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群之一,词源来自大肚社人之自称Papula(音近巴布拉)。早期曾分布于今台中市大肚区、大甲区、沙鹿区、龙井区、梧栖区、南屯区和清水区一带的海岸平原。巴布拉族为建立构成大肚王国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在荷兰、明郑和清治时期都有被讨伐的记录。1731年-1732年该族反抗清朝的大甲西社抗清事件,为史载最大的熟番民变。也因为此民变,中部平埔族群包含道卡斯族崩山社群、部分巴布萨族以及巴布拉族惨遭屠杀,统治台湾的清廷取消汉人移民来台的“禁止携眷”政令。1822年,埔里盆地南方的埔番蛤美兰社遭郭百年私自率领垦户劫掠屠杀,后来连合水沙连邵族招西部平埔6族入垦埔里。在可耕地与部落遭汉人强占、原乡生存不易的情况下,巴布拉族就如同另外5族一样,集体迁往埔里。台湾知名歌手蔡依林的外婆即是巴布拉族人,她的外高祖母曾任部落中十分重要的“曲头”-农历七月一日敲锣领唱召集大家一起来“牵田”的工作,唱到兴致高昂时,就会边跳边抖,变成“抖田”或称“跳田”。[2][3][4][5][6][7]
早期聚落
现存聚落
纹身
祭典
埔里地区,每年农历8月2日巴布拉族在祖灵祭[11] 后会让部落中健壮的男子进行竞走活动以祭拜祖先,在终点插上布标首先取得并回来的勇士可以选择族中美女为妻,这个活动称为“走田” (台语:cháu-chhân)。
而台中沙辘社在普善寺的祖灵祭为农历八月初二[12]。 每年农历二月间,巴布萨、巴布拉与和安雅诸族会举行换年仪式。男女皆披红袄或以锦绣制成的衣物,称‘色练’。数十人挽手而歌,且歌声婉转哀戚。而农作在农历七月收成间各族也会举办收获祭。
巴布拉族的主食以米、黍、薯、芋为主。巴布拉族吃的饭有两种,一种是用占米水煮的饭;一种是用糯米炊蒸的饭,糯米蒸熟之后,舂捣成饼饵,叫做“都都”(tutu/类似汉人的粿/粄)。[13]
语言
相关作品
- 《大肚城,归来》,赵慧琳著,台湾,印刻出版,2013。(大河小说)
- 《敦仔脚下大肚山夕暮》,徐毅振著,台湾,晨星出版,2022。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