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者》(法语:Le Penseur;英语:The Thinker)是一座由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青铜雕塑,通常放置在石座上。该雕塑描绘了一个坐在岩石上的壮硕的裸体男性形象。他俯著身、右手肘放在左大腿上,右手背支撑著下巴、显露著一种深思、沈思的姿势,雕像经常被用作代表哲学的形象。
罗丹将这个雕像构思为他1880年受委托创作的作品《地狱之门》的一部分,第一件为人熟知的《沉思者》制作于 1904 年,现在在巴黎的罗丹博物馆展出。此外还有27件已知的全尺寸铸件,其中雕像高约185厘米(73英寸),但并非所有铸件都是在罗丹生前并在他的监督下制作的。还有其他各种版本,如石膏版本、各种尺寸的研究版本和死后翻制铸件。
雕刻
雕像最初的名字为“诗人”(The Poet),是罗丹受装饰艺术博物馆之托为其门饰所设计的群雕的一部分,其主题灵感来源于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罗丹给该群雕命名为《地狱之门》,取意“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该群雕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每一座雕像都分别代表该史诗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出人物的情欲、恐惧、痛苦、理想、希望、幻灭和死亡等感情。后来其中的几个雕像分别独立出来,包括了《沉思者》、《三个影子》、《接吻》等。作为独立出来的《沉思者》雕像最初所要描述的是伟大诗人但丁在地狱之门前构思诗句。[1]
大约于1880年,罗丹用石膏制作出了第一版比例较小的《沉思者》,第一座较大的、用铜铸造的《沉思者》则于1902年完成,但直至1904年才对外展示。1906年,在罗丹的追随者的组织下搬至先贤祠面前,后于1922年移至比隆府邸,即后来的罗丹美术馆。[2]
寓喻
《沉思者》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来表达了人文主义精神。雕像人物俯首而坐,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视,表情痛苦地陷入深思、冥想之中。罗丹用此形象来象征诗人但丁,也象征罗丹自己,甚至全人类,该雕像表达了但丁对地狱中的种种罪恶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间悲剧进行思考,在对人类表示同情与爱惜的同时,内心也隐藏着苦闷以及强烈的思想矛盾。而前额与眉弓突出但双目下凹以致出现黑影、加上压弯的肋骨和紧张的肌肉、紧收的小腿肌腱以及痉挛弯曲的脚趾则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极度压抑和隐藏的痛苦。
对于为何人物形象以裸体出现,概因罗丹想以米开朗基罗英雄式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智慧与诗意,他解析道:“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相对于罗丹的其他的雕像作品,沉思者被认作主观能动性的寓喻而被广泛认知,也被世界各地广泛的运用。
复制品
目前全世界有46座《沉思者》,前21座为罗丹亲翻,后25座则是罗丹基金会于1998年翻制。这批经由罗丹石膏原模铸造的纪念碑式《沉思者》,也是世上仅存的一批大型罗丹沉思者,已获得法国政府官方认证。
台湾共有3座翻制《沉思者》作品,一座位于台南奇美博物馆(编号10/25),一座位于台中亚洲大学的亚大现代美术馆(编号18/25),一座位于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学习资源中心(编号25/25)。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