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安节(?—?),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其为唐代宰相段文昌之孙,太常少卿段成式之子,也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女婿。
段安节自幼喜好音乐,精于音律,唐昭宗时曾任官唐代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其所著《乐府杂录》记载了唐代以前各种乐器的使用情形。段安节的代表作品有《卢陵宦下记》、《酉阳杂俎》及《乐府杂录》。
生平
段安节自幼喜好音乐、精于音律,《新唐书·段志玄传》末附载有关于段安节的描述:“(段安节)善乐律,能自度曲,故是书述乐府之法甚悉。”[1];四库全书提要引南楚新闻曰:‘安节,临淄人,宰相文昌之孙,太常少卿成式之子,温庭筠之婿也。’[2]
段安节因见《教坊记》所载未尽周详,遂于乾宁元年采其过往见闻编成《乐府杂录》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记载唐玄宗以后乐部、歌舞、杂戏、乐器、乐曲及乐律宫调,兼及一些演奏者姓名和轶事,为研究唐代乐舞之重要著作。此书版本较多,以《守山阁丛书》收清钱熙祚校订本为佳。
文学成就
段安节撰有《乐府杂录》,他在《序》中谈到他撰作《乐府杂录》的宗旨在于“吁天降神”,“移风易俗”,“重翻曲调”,也在内容提及他自己“以幼少即好音律,故得生少宫商,亦似闻见数多,稍能记忆。尝见《教坊记》,亦未周详,以耳目所接,编成《乐府杂录》一卷。”
《乐府杂录》成书于唐代乾宁元年(西元894年)以前,而书名中的“乐府”二字,并非指盛行于汉代的旧体诗诗体—乐府,在这里的“乐府”是广泛地包括了唐代中叶以后的音乐、歌舞、杂戏、技艺等,即古代的乐舞百戏等杂艺。书中首列关于乐部的九条:【雅乐部】、【云韶部】、【清乐部】、【鼓吹部】、【驱傩部】、【熊罴部】、【鼓架部】、【龟兹部】、【胡部】。可见在唐朝末年,九部的形式虽然还存在,但内容却大有变更。其次是关于【歌】、【舞工】、【俳优】以上三条和关于【琵琶】、【筝】、【箜篌】、【笙】、【笛】、【篥】、【五弦】、【方响】、【击瓯】、【琴】、【阮咸】、【羯鼓】、【鼓】、【拍板】等乐器的十四条,加上关于【安公子】、【黄骢叠】、【离别难】、【夜半乐】、【雨霖铃】、【还京乐】、【康老子】、【得宝子】、【文叙子】、【望江南】、【杨柳枝】、【倾杯乐】、【道调子】等十三条乐曲介绍,以及关于【傀儡子】的一条。[3]
《乐府杂录》大多是有关音乐源流方面的考证,其中也兼谈到一些演奏者的姓氏和遗闻轶事。本书最后收录了《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这是唐代所用的乐律宫调,然而流传至今的文本仅有文字叙述而图片却已遗佚,导致难以窥见唐代乐律宫调全貌。
《乐府杂录》书中也讲述了中国古代俗乐的兴衰。盛行于开元、天宝时代,唐朝宫廷中当时改采用的所谓“俗乐”。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之后,这些俗乐虽然大多丧失了,但在民间仍然继续流行著,而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唐朝中叶以后,俗乐仍然大量地供给宫廷方面吸收。段安节《乐府杂录》一书所记载的,除了少数属于太常乐外,其馀大部分都是俗乐。这是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一书的突出贡献。此书所记载的这些材料,可以补《教坊记》一书所记的不足。由于受西域各民族音乐的影响,唐代的俗乐,采用了弦乐器琵琶来定律,这样一来,在音律方面便有了很大的发展。《乐府杂录》记载了自唐开元以来的乐部、乐器、乐舞节目以及演员轶事等条目,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戏曲艺术的史料。《乐府杂录》有诸多的别名,例如《守山阁丛书》、《唐人说荟》等,其删节本后更名为《琵琶录》[4]。
在段安节编著《乐府杂录》以前,史书上所记载关于琵琶的定律还很不详细,而《乐府杂录》末尾所附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留下了很重要的资料。而后来研究燕乐的各家,如方成培、凌廷堪、陈沣等,大多据此为主要的资料,使燕乐研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5]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