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训墓及祠堂,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是清朝期间一名兴办义学的乞丐,其坟墓起初是一座土墓,后历经修缮,改为水泥墓;武训的祠堂亦得以建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武训墓及祠堂遭到破坏,墓被红卫兵挖开,遗体不知所终,祠堂也受砸损。武训获平反后,武训墓进行重建工程,武训祠也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工程。
清朝的武训是一名自幼家贫的乞丐,因为文盲而备受凌辱,因此决心为贫苦人家兴办义学;他最终成功建立三所义学,轰动朝野上下[1]。其后,武训在其中一所自己开办的义学里病逝,按其遗嘱葬于他建立的柳林祟贤义塾东面,其坟墓当时是一座土墓[1][2]。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缮陵墓、由乡绅建立专祠,并就此事设立纪念碑;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21年,曾担任山东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拨款重建武训祠,并为武训制造一尊汉白玉雕像,置于祠堂内[2][3]。1936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按照1903年武训专祠的外貌,正式修建武训祠堂;此工程由当地民众捐款支持,一度因日本人侵而延误[2]。武训的土墓亦在1936年改为水泥墓[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领导人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和武训本人的批判[4]。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向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请示报告,认为要移除关于武训的塑像和纪念碑,但应该保留武训墓,中央宣传部对此批示“可予同意”[5]。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违背中央指示,破坏武训墓[5]。1966年8月下旬[a],冠县第二中学全体师生前来挖墓,柳林农中和柳林卫生学校的师生相继加入;红卫兵砸开以水泥制成的墓顶外壳、挖开青砖砌成的椁椁,把椁椁内的柏木棺材砸开[2][4][6]。及后,红卫兵用棺材的底板抬起武训尸骨,把遗骸游街示众,最终运到柳林北门西侧附近的废弃砖窑,召开批斗大会[4]。武训遗体此后不知所终,其失踪过程有不同版本:第一种说法指,武训的遗体已被红卫兵焚烧成灰;第二种说法指,红卫兵威胁武训亲属不可收尸,一位不知名的牲口饲养员私下取得已被砸烂的遗体,葬在附近的水渠,确实地点不详;武训四世侄孙武玉泉则认为,武训的曾侄孙武金兴在批斗大会当天的晚上取回遗体,埋葬于一幅麦子地,至今难以找回[4][7][8]。武训祠堂亦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砸损,祠堂内的牌位和神龛被毁[2][9]。
后来,对武训的批判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而终止,武训亦在1986年获平反[4]。武训墓在1989年进行重建工程,期间曾多次询问相关人士,仍不能找回武训的遗体[1][10]。一直主张为武训恢复名誉李士钊参与了武训墓揭牌仪式[11]。武训祠也进行整修和扩建工程,更名“武训纪念堂”[9]。
武训墓及祠堂是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2]。根据山东省情资料库的数据,此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数千人参观,其中在1993年接待了超过2,500名访客[13]。
武训墓及祠堂周围有青砖搭成的围墙,墙外有河水环绕,是一所整体呈长方形的大院子[14]。围墙周长890.12米,里面的建筑物坐北朝南,呈中轴线排列[14]。武训墓呈圆包形,高两米、周长十米,墓的前方有一块石碑,上面有徐运北题写的“武训先生之墓”字样[14][15]。武训祠堂位于武训墓前方,髙12米、东西长16米、南北阔10.25米,采用了歇山式屋顶,屋檐向上翘起,正门上面有同样由徐运北手书的“武训纪念堂”五字,前方有武训的半身汉白玉塑像;祠堂还运用了减柱法,室内看不到柱子[9][14][16][17]。武训祠堂大门牌坊有一道长140米、树立了26块石碑的碑廊,碑廊东西两面分别设有“高歌台”和“武训魂亭”[14]。武训墓的北面有一座陈列室,用作展示武训的生平[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