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长龄(1924年—1983年3月),河南人,为台湾电影制作人,台湾影视史重要人物,曾任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中国电视公司总经理。

Quick Facts 梅长龄, 监制 ...
梅长龄
监制
国籍 中华民国
籍贯河南省
逝世1983年3月(58—59岁)
职业电影监制
语言国语
代表作品梅花
Close

生平

1924年,梅长龄出生于河南省。年轻时期,他一边求学,一边参与抗日工作。1949年,梅长龄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就读政工干校研究班第二期,专攻政治。毕业后,梅长龄在军中担任政治指导员。[1]

电影事业

1962年,梅长龄转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开始了电影制作生涯。1965年,他代理制片厂厂长一职,制作《故乡劫》等剧情片和六部彩色纪录片。成为正式厂长后,他推动一系列改革,包括成立编剧小组、纪录片摄影小组,并且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1]当年,梅长龄大胆聘用当时欠债的导演李翰祥,拍摄《扬子江风云》,在商业、艺术方面皆取得成功,翌年所拍摄的《缇萦》更赢得了第9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2]

1972年,梅长龄调任中央电影公司(简称中影)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中影制作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英烈千秋》、《八百壮士》和《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其中,1976年与香港第一公司合作的《梅花》,夺得了第13届金马奖五项大奖,成为当届最大赢家。[2]1978年,梅长龄卸任,中影总经理一职由明骥接任。[3]

电视事业

1979年,梅长龄转任中国电视公司总经理。任职期间,梅长龄协调艺人在老三台之间人事问题,致力于提升中视节目品质,以电影规格制作了多部高品质连续剧如《战国风云》等,并引进英国广播公司连续剧《莎士比亚剧集》。[1]

1982至1985年中视官方月刊扫描线杂志》,标题“扫描线”三字由梅长龄亲自命名且题字[4]。1986年1月1日,《扫描线杂志》改版为周刊扫描线周刊[5],停用梅长龄题字。

评价

梅长龄的管理风格为“知人善任,胆大心细”,善于发掘人才,视情况采不同管理方式。对于能力强的导演,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对于新人,则采集体创作。业务管理方面,推行企业化经营,发挥团队精神、开发新的业务领域,使中影转亏为盈。[1]

逝世

梅长龄于1983年3月因肺腺癌去世,享年58岁。[1]梅长龄的葬礼有众多政界、影视界人士出席,共2千多名参加者到场致意。[6]

建筑师丁达民取得中视大楼设计权后,梅长龄以中视公费资助丁达民组成访问团赴全球各国考察电视台建筑,许多中视股东极力反对,梅长龄独排众议使访问团得以成行。中视大楼破土动工的第三天,梅长龄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7]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