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布朗森(英语:Charles Bronson,1921年11月3日—2003年8月30日),美国男演员,出生于宾州立陶宛鞑靼人移民家庭[1]。以出演动作片而闻名,曾荣获美国1976年金球奖“全球最受欢迎的艺人”。
查理士·布朗逊 Charles Bronson | |
---|---|
男演员 | |
出生 | 查尔斯·丹尼斯·布钦斯基 (Charles Dennis Buchinsky) 1921年11月3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埃伦费尔德 |
逝世 | 2003年8月30日 | (81岁)
职业 | 演员 |
配偶 |
|
儿女 | 4,包含卡特里娜·荷顿·布朗森 |
活跃年代 | 1951年至1999年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出生赤贫家庭的布朗森,年轻时曾在矿场工作,直到1943年加入美国陆军航空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退役后,加入了一个剧团并学习表演。1950年代起开始在电影和电视中扮演各种配角,于1958年电影《机关枪凯利》中的演出是他首次担任主角。
他在《豪勇七蛟龙》(1960年)、《第三集中营》(1963年)、《蓬门碧玉红颜泪》(1966年)和《决死突击队》(1967年)中担任戏份吃重的配角。在电视上凭借出演《通用电气剧场》中的一集而提名艾美奖。之后,演员阿兰·德龙(布朗森的粉丝)聘请他与自己共同主演法国电影《朋友再见》(1968年),加上同年在意大利式西部片《狂沙十万里》中担任主演之一,布朗森正在成为欧洲的大明星。
布朗森继续在欧洲制作的多部动作片、西部片和战争片中担任主角,其中包括荣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雨中怪客》(1970年)。最后回到美国与导演麦可·韦纳多次合作,包括《野狼》(1972年)、《龙虎铁金刚》(1972年)、《魔鬼大探长》(1973年)以及《猛龙怪客》(1974年)等;至此,布朗森成为世界票房第一的明星,每部电影票房达100万美元。其中,他在《猛龙怪客》中饰演了一名转型为义警的建筑师,成为馀下演艺生涯的代表角色;虽然本片存在争议,但票房相当成功,进而催生了四部续集。
直到90年代末退休并于2003年去世[2]之前,布朗森几乎只在动作片中担任主角,经常与导演J·李·汤普森合作,还会参与电视电影的演出。1991年参演了西恩·潘执导的《兄弟情仇》。
早年
查理士·布朗逊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埃伦费尔德的立陶宛裔罗马天主教家,在家中15个孩子中排名第11,一家人住在约翰斯敦北部阿勒格尼山脉的煤炭地区[3][4]。父亲华特·布钦斯基(Walter Buchinsky)[3][5][6]是来自立陶宛南部德鲁斯基宁凯的利普卡鞑靼人。母亲玛莉(Mary)的娘家姓为瓦林斯基(Valinsky)出生于宾州塔马夸煤矿小镇,父母来自立陶宛。[7][8][9][10]
布朗逊在宾州度过了童年,就像许多和他一起长大的孩子一样,不会在家里说任何英语。他曾回忆说,当兵时期,自己的口音也很重,让战友们认为他是外国人。[11]除了英语外,他还会说立陶宛语、俄语和希腊语[12][13]。
在1973年的一次采访中,布朗逊不太了解父亲,也不确定自己对他是爱还是恨,并补充说,对父亲唯一记忆就是,每当母亲宣布他们的父亲要回家时,孩子们会躲起来[14]。1933年,布朗逊的父亲过世,他进入煤矿产业,先在采矿办公室就职,然后到矿坑工作[3]。他后来说,自己每开采一吨煤炭就能赚一美元[11]。在另一次访谈中,则称必须两班倒才能每周赚一美元[14]。布朗逊后来回忆,他和他的兄弟从事清除矿井之间“树桩”的危险工作,这很常发生塌方[14]。
美国大萧条期间,全家陷入极度贫困,布朗逊回忆起多次挨饿的经历。他的母亲没有能力给妹妹喝牛奶,所以改喂食热茶。[14]因家境贫困,有一次没有衣服穿,他必须穿著姊姊的衣服去上学[15][16]。布朗逊是家中唯一念完高中的成员[1]。
布朗逊一直在矿场工作,直到1943年二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航空军[3]。他曾在第760灵活炮兵训练中队(760th Flexible Gunnery Training Squadron)服役,1945年在第39空军基地联队内的关岛第61轰炸中队(61st Bombardment Squadron)[17]担任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空中炮手,该部队执行了针对日本列岛执行战斗任务[18]。他执行了25次飞行任务,并因在战斗中受伤而获得紫心勋章[19]。
布朗逊在二战结束后回国,打零工维生,直到费城的一个剧团聘请他画布景,导致他得到机会扮演一些小角色[20]。后来他与当时身怀抱负的演员杰克·克卢格曼在纽约市合租了一套公寓。最后,他搬到了好莱坞,在帕萨迪纳剧院参加了表演课程。[21]
广告
自1970年起,布朗臣为日本Mandom剃须膏长年所拍摄的广告中,在片末以沙哑的声音说出:“Mandom!”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22]。
逝世
布朗逊2003年8月30日在洛杉矶雪松西奈医疗中心去世,享寿81岁[1]。尽管肺炎和阿兹海默症被外界认为是他的死因,但两者都没有出现在他的死亡证明上;死亡证明上提到了“呼吸衰竭”、“转移性肺癌”,其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充血性心肌病变”[23]。他被安葬在佛蒙特州西温莎的布朗斯维尔公墓(Brownsville Cemetery)[24]。
作品列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