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臺南市東區一條東西向的主幹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门路,为台湾台南市联外道路的交通大动脉,为台南市衔接直达中山高仁德交流道之联络道路,以及通往仁德、归仁、关庙交通要道。[1]东门路属于市道182号的一部份,呈西北-东南向。因经过台湾府城东门而名。西起东门圆环,东连仁德区中山路,长约3.15公里,共分三段,台南市道路编号24。
17世纪,台湾荷治时期,荷兰于台南沿海建立台湾街及普罗民遮街,成为当时台湾岛上汉人主要聚落之一。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入台湾,改普罗民遮为明京,设承天府。将府城依十字街为轴线分为四坊,由市街中心向东延伸的大街和其周围区域称为东安坊,其一部份为今日东门路的前身。
自荷治时期始,由台湾街、普罗民遮街所发展的市街一直是台湾岛最具规模的汉人聚落,有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各地与大陆的交易必须透过府城的港口,而府城东门内外的东门大街和大东门外街,因处于进出城的要地,成为商业交易的市集[2]。由东门出城,东行可至关帝庙(今关庙)罗汉门(今内门)等地。
嘉庆年间,在东门城外的大东门外街已成为糖廍、栈房的集中地[3]。清道光15年(1835年),台湾府城重修城郭,增建东外城,将大东门外街一部分纳入城内,设永康门、东郭门、仁和门[4][5][6],在过去仑仔顶(今东门圆环)到大东门这一段路叫东门街或东门大街,于同治、光绪年间细分为祝三多街、弥陀寺街、圣公庙街[7]。
1895年,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历经市区改正,祝三多街、东门大街及东门外街改直拓宽,合称东门町,铁路以西为一丁目,以东为二丁目,今东荣街以东为三丁目,大东门以东为四丁目。[8][7]
出市街东南续行,经射击场、虎尾寮至魁斗山、崁脚庄,至羌市街,与今日东门路路线大致符合。当时城外尚未成为市区,政区大致以道路为界,以北为永康下里,以南为仁和里[9]。
1920年,废厅置州之后,原城外的虎尾寮、竹篙厝、后甲等地先后并入成为台南市东区市域,聚落沿著台南关庙道向外延伸。指定道路上兴筑了通往关庙的手押台车轨道[10],糖业辟建了通往车路墘制糖工场的运蔗轻便轨道[11]。
日治初期有一条轻便车道,沿东门路而建,东至关庙,西至纵贯铁路再北行,经西竹围街,山仔顶为驿站[12],昭和三年出版的《台南南部图》[13],也标记著东门路上的手押台车轨道。
在1911、1929、1941年的拟定的都市计画中,现今东门路分属四等九号与三等二十五号道路。四等九号道路包括战后的新南街(后整并入府前路)、府前路及东门路,三等二十五号道路则为后来的富强路。
战后,东门町改称东门路,裕农路以东路段则称为富强路。1948年原先的运蔗铁路始办客运,设台南车站于富强路,详见关庙线。
当时城外大部分区域均为农田,之后较靠近县市界的竹篙厝、虎尾寮划为大片的工业区,富强路两旁为工业区景象。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仁德交流道通车,东门路成为高速公路通往台南市区的连络干道,又,1980年代台南市外环道中华东路辟建。同时期,竹篙厝规划为四期重划区,之后十馀年,周围土地快速发展,东区人口遽增,与市区连成一片。
东门路沿线土地为主要商业使用,道路附近的街廓则是人口稠密的住宅区。道路于裕农路以西,路宽18公尺;裕农路以东,路宽24公尺,做为台南都会区主要的联外道路,道路容量略显不足,尖峰时段拥塞情形严重[1]。目前只有六条大台南公车及兴南客运路线行驶东门路。
东门路共分三段:
由西向东
2024年8月24日起,东门路(东门路二段269巷至中华东路)开放机车行驶内侧车道及不强制两段式左转,但保留机车待转区,提供机车骑士更宽广的行车空间。
编号 | 路线 | 本路段公车站 |
---|---|---|
3 | 海东国小-德高国小/复兴国中/全福新城 | 东门教会-卫生局 |
6 | 仁德转运站-龙岗国小 | 卫生局 |
62 | 桂田酒店/奇美医院-高铁台南站 | 富农街口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