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并州雁门楼烦县(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东晋高僧,是中观般若学大师,曾居庐山东林寺,人称称庐山慧远或东林慧远。后世净土宗认为,他曾在此组织莲社,推广念佛往生,将其尊为净土宗初祖,但净土宗二祖善导师承来自昙鸾、道绰一系,与慧远无前后师承关系。
慧远少通儒家五经与道家老庄之学,年十三曾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今河南许昌)、洛(今河南洛阳)。354年欲南下访儒生范宣,值世乱道阻,闻道安法师(314年-385年)于太行恒山弘扬佛学,遂改道前往谒见,他被道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所慑服,拜道安为师。在道安门下,听闻般若经后,决心出家[1]。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荆州探问竺法汰疾病,而于荆州破斥道恒“心无义”见解。年二十四即登讲席,引庄子之见来说明佛教之实相义理,使迷惑者晓然领解。361年随道安入王屋山,数年内几经流离,于366年止于湖北襄阳,在此驻锡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将苻丕攻襄阳,道安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离去,遂分散徒众各随所之。慧远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荆州上明寺,时年45岁[2]。
慧远辞别道安,原欲南向访问同学慧永,以践昔日罗浮山共住之约。因慧永栖止庐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庐山。慧远初住龙泉精舍,后慧永请江州刺史桓伊建东林寺。寺成,慧远乃移居东林寺。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鸠摩罗什所居之长安为当时北地佛教中心)。当时名仕谢灵运,钦敬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遂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被后世净土宗追尊为净土宗初祖[3]。慧远居东林寺直至圆寂。春秋八十有三。
于庐山期间,慧远整肃僧团、聚徒讲学,并组织译经事业。曾请僧伽提婆译出《阿毘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二卷;佛驮跋陀罗(觉贤,359年—429年)译出《修行方便禅经》。慧远均为新译经作序。又常以书信,与鸠摩罗什往返研讨义理。昙摩流支来华时,慧远曾遣弟子昙邕参与译出《十诵律》。
附记一则:慧远曾赞赏罗什门下僧肇所作《般若无知论》,并由刘遗民执笔,就关河与庐山看法不同之处,书问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说明。原信虽非慧远亲自所写,然亦足以代表慧远的论点。
后世净土宗推崇慧远为初祖,但他在生前并没有提出净土宗的名称,未建立净土宗理论与宗派,与二祖善导之间也没有师承关系。
据说,慧远曾于402年7月与刘遗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于山北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刘遗民作誓文。后世称为“结社”,成为净土宗在中国的开端。相传,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同刘遗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共期西方[4],希望由经行念佛,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脱[5]。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献中,并没有“慧远结莲社”的记载。慧远结莲社此事最早的记载,出自宋朝陈舜俞(?-1074年)《庐山记》中所引《十八高贤传》。后南宋僧志磐编《佛祖统记》时,将《十八高贤传》加以修定并收录,于是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
南宋宗晓作《莲社继祖五法师传》,依《庐山记》,首度推崇慧远为净土宗初祖,并建立善导、法照等五位净土宗祖师传承世系。志磐编《佛祖统记》继承宗晓的六祖说,又提出了净土七祖说。后世遂以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后世净土宗所传的慧远故事,并非全属史实。慧远被推为净土宗初祖,与法眼宗永明延寿大师被推为净土宗六祖,与南宋之后佛教重心南迁有很深的关连。
也有传说慧远居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次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6]。而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一起访问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7]。这一传说成了后世《虎溪三笑图》的题材,作为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的象征,长传不衰。但根据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考证,陆修静在元嘉末年至庐山,当时慧远已过世三十年,陶渊明已过世二十年,三人会谈之说恐怕只是伪托[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