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杨昌济家族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故人称“板仓先生”、“板仓杨”。据族谱记载,他于同治十年辛未四月十九亥时出生,自幼喜读程朱之学,七岁入学进馆发蒙,启蒙老师是他父亲杨书祥。1888年与向振熙结婚。1889年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上“秀才”。但是两次乡试不中,只得在家中设馆授徒。[1]
1898年,杨昌济就读于岳麓书院,并且不顾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的阻挠,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并且在湖南宣传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多次聆听谭嗣同等人讲演,有一次发问获得谭嗣同高度肯定。[注 1]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1][3][4]
1903年,杨昌济考取官费留日,因自觉“昌济”读音似“娼妓”颇为不雅,故在启程前改名“怀中”。入弘文学院速成示范科,后转普通科,结业后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9年,由于杨毓麟、章士钊的推荐,[3] 攻读于英国阿伯丁大学文科,专修哲学、伦理学;1910年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文学,期间因崇拜英国侦探福尔摩斯,便以“华生”为其在英国读书的时用的英文名字,1912年毕业,后赴德国考察教育。[1]
1913年至1918年,杨昌济先后任教于湖南高等师范学院、省立第四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蔡和森为其最看重的学生。邓中夏亦为其学生。其学生于1918年建立了新民学会。
1918年,应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教授,教授伦理学,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又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并且促成了女儿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4]
1919年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表达对学生的热切期望。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4] 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5]
思想
杨昌济强调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其精神被湖湘学子称为“达化斋法门”而竞相仿效。[1][4]
杨昌济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吾人求学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国情,而善应宇宙之大势”。 [1]
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承接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来,又接收了西方德国泡尔生等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提出“立志、理想、爱国、殉国、勤勉、存诚、立功、勇敢、坚忍、贵我通今”等10方面内容;教育普及应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反对赶时髦的留学之风;注重发现、爱护和培养人才,此乃“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1]
评价
- 1920年1月22日,蔡元培、范源濂、杨度、章士钊、黎锦熙、毛泽东等二十九人,在《北京大学日刊》就杨昌济逝世发表《启事》,赞扬杨昌济“操行纯洁,笃志嗜学”,“雍容讲坛,寒暑相继,勤恳不倦,学生景从”。
- 青年毛泽东写道:“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6]。1920年6月,毛泽东致黎锦熙信说:“先生(黎锦熙)及死去了的怀中先生,都是弘通广大,最所佩服。”[7]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杨在我青年时代对我有过深刻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是我真诚的朋友。”[8]
- 李肖聃:“怀中于三十以前既已博究先儒之书,十余年中又益求英日学者之说,固有得于时代之精神,而其心光湛然,力抗流俗,而浩然有以自得于己,则友朋皆莫及也。”[9]
- 曹典球在《杨昌济先生传》评价杨昌济说:“先生经戊戌政变之后,潜居影储山麓,少履城市,绝意科举之业,惟常读《通鉴》及王船山《读通鉴论》诸书,以古证今,痛论时弊,储备经世之学,以诏来者。”[10]“湖南之师范教育,前清末年虽有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之设,大辂椎轮,不为无功。但至高师成立,始有西洋伦理学、教育学及哲学等课程,其规划皆先生所首创”。“先生自精研中国经史、性理诸学数十年之后,又继续在日、英二国苦学九年[注 2]之久,对于中西学术源流,政治风俗,了如指掌,加以本身之存养省察,事事物物,无不加以详密之分析,而后出之为语言,发之为文章,经师人师,备诸一身。以故来学之士,一受其熏陶,无不顿改旧时之宇宙观,如饮醇醪,受其影响。是以湖南之师范教育,至先生讲学高师时,乃与普通各科诸教育有所区别。虽先生所采之英、德哲学诸书以作教材,多唯心派家言,然在湖南教育史中实别开一新纪元,不可忽视!”[3]
著作
- 《论语类钞》
- 《达化斋日记》
- 《杨昌济文集》
- 《治学篇》
- 《劝学篇》
- 《伦理学之根本问题》
家世
父亲杨书祥与母亲向氏,共有三个儿子即哥哥杨宏棠(早逝)、杨宏芬(字怀中,号华生,册名昌济)、弟弟杨宏启(字兆秀,号瑞生)。杨宏启在岳州厘金局做事,接济杨昌济留学东洋、西洋。
夫人即表姐向振熙(1870~1962)育有杨开智、杨开慧。
后世纪念
杨昌济北京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
杨昌济墓位于长沙县开慧乡杨开慧烈士陵园内。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