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才(1900年9月27日—1989年2月22日),原名朱姓明,字少时,号振声,湖南汝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朱良才参加过湘南起义,曾任红四军连党代表、红一方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委员,红十五军政治委员,红军总卫生部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参与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生平
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外沙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自幼读私塾,14岁考入县立高等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衡阳诚德中学,开始接受新思想。诚德中学毕业后回乡创办新式学堂。1925年起,朱良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参加乡农民协会,被推选为农民协会组织委员。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中国国民党清党后被捕,被营救出狱后,参与组织秘密农会。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朱良才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此后,任红四军军部秘书、第31团1营1连党代表、中共永兴县区党委书记,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营营部书记、连政治委员,参加黄洋界战斗[3]。1929年,朱良才率部随毛、朱进军赣南、闽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第三纵队七支队政治委员,参加古田会议。次年,朱良才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师政委,参与第一、二次反围剿战役,并在战争中右臂负伤。1932年初,朱良才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参加赣州战役、漳州战役和水口战役[4]。
1934年,朱良才任红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长征途中,朱良才改任红军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野战医院政治委员,1935年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工作,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因不肯执行张国焘反对毛泽东的路线而遭打压,改任金川军区司令员[5]、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随西路军西征,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6]。西路军失败后,朱良才孤身一人沿途乞讨36天回到陕北[7][8]。之后被任命为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负责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1938年春,朱良才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此后调至晋察冀军区,任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与陈漫远组织三分区军民反击日军扫荡。1939年秋,朱良才调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与组织政治工作,并宣传“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典型[4]。
抗日战争结束后,朱良才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10]。1946年1月,担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1948年5月,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负责培养中共军政干部[11]。1949年8月,朱良才调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华北军政大学政委[4]。
1954年2月,朱良才升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4月,华北军区改称北京军区,朱良才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2]。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朱良才因健康原因主动离开领导岗位。1962年朱良才曾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3]。
曾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1至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2至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其作品《朱德的扁担》被收进中国大陆小学课本[14]。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