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庶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庶佑(日语:本庶 佑/ほんじょ たすく Honjo Tasuku ?,1942年1月27日—),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
本庶教授因PD-1、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AID)的有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2]、京都奖以及华伦·阿波特奖等重要荣誉。
2018年10月1日,本庶佑与詹姆斯·艾利森一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
Remove ads
主要成就

本庶教授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的基本概念框架,他提出了一个解释抗体基因在模式转换中变化的模型,1980年至1982年通过阐明其DNA结构来验证其有效性[4]。1986年,他在cDNA中成功复制参与类型转换的白细胞介素-4[5]、白细胞介素-5[6],以及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α链。其后,又在2000年发现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AID)[7],表明其在类型转换和体细胞超突变中的重要性。本庶有关抗体多样性的研究,常与利根川进相并称。
1992年,本庶首先鉴定PD-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癌症免疫疗法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名列2013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8][9]。
生平
1942年1月27日,本庶佑出生于日本京都府[10]。为配合父亲的医生工作,童年在山口县宇部市度过[10]。从山口县立宇部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了京都大学医学部[11]。
大学时代,本庶结识了中西重忠(现知名生化学家)。在父亲与生物学家柴谷笃弘的建议下,本庶进入早石修门下学习[10]。1966年大学毕业后,在京都大学附属医院作实习生[11]。翌年考入京大医学研究所生理系专攻,早石修门下的西冢泰美是他的博士指导教授[12][10]。研究生在读期间,本庶同时通过了日本医师国家考试。1975年取得医学博士(京都大学)[11]。
前述的早石、西冢教授,也是日本第一、第二位沃尔夫医学奖得主。
完成学业后,本庶曾在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医学部任助手[13]。此一时间,他也兼任了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在许多美国研究机关以客座身份活动。
1979年,本庶担任大阪大学医学部教授[13]。1982年,兼任京都大学医学部教授,1984年开始在京大专职[13],担任了京都大学基因实验设施的负责人[13]。此后数十年,他又担任过弘前大学教授、京大研究科长、医学部学部长等职。2005年开始转为京大教授。
除此之外,他也曾是日本免疫学会会长(第11代)、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议员。
获奖纪录


Remove ads
荣衔

- 2000年 - 文化功劳者
轶事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