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喙鲸科印太喙鲸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朗氏中喙鲸(学名:Indopacetus pacificus)旧称朗文氏喙鲸或朗曼氏喙鲸,又称朗氏喙鲸、太平洋喙鲸或印太洋喙鲸。其可说是鲸目中最神秘的物种,现有标本只有两个风化了的头骨,没有已证实的活体观察记录,甚至连完整尸体都不曾见过。最初由亚伯特·朗文(H. A. Longman)以 Mesoplodon pacificus 之名发表,仅根据 1882 年在澳洲昆士兰麦凯海滩(21°10′S, 149°10′E)发现的一个头骨与下颚。当时科学界怀疑这个头骨可能是特鲁氏中喙鲸的亚种,或是成年的雌南瓶鼻鲸。1955年在索马利亚丹纳尼(Danane)附近的海滩(1°52′N, 45°02′E)发现了第二个朗氏中喙鲸的头骨标本,于是到了 1968 年,芝加哥田野博物馆的喙鲸专家 Joseph Curtis Moore 确立朗氏中喙鲸为一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并创立一新属(gen. Indopacetus),此属名表示该鲸种生存于印度洋与太平洋。部分学者不认同上述分类法,仍将其置于中喙鲸属(gen. Mesoplodon)中。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热带海域曾有不知名的鲸类目击记录,通常称之为“热带瓶鼻鲸”(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可能就是朗氏中喙鲸。
其他俗名:
身长由头骨推断约 7 至 8 公尺,体重及寿命皆不明。
目前仍没有已证实的活体目击记录。现有的两具头骨长度分别为 1.2 公尺(澳洲标本)与 1.1 公尺(索马利亚标本),推测它们应是中大型的喙鲸类。两具头骨皆没有发现牙齿,由下颚尖端的牙槽凹孔判断,应有两颗小型的牙齿,横切面大致呈椭圆形,略朝前方倾斜。
在所谓“热带瓶鼻鲸”目击记录中曾清楚观察到一对喙鲸母子,幼鲸体色略暗,额隆颜色接近苍白,该白色区域延伸至后方的喷气孔附近;侧腹处有白色的补丁状斑块,头部有小型白色“耳斑”(ear spot)。母鲸身长约 7 至 8 公尺,额隆与嘴喙间有明显的折痕界线。
由头骨发现处的地理位置推断,朗氏中喙鲸大致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可能栖息于远洋。“热带瓶鼻鲸”主要在水温摄氏 26 度以上的海域观察到。曾有一次疑似目击记录位于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显示其可能会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出现,但尚未证实。
根据一些目击记录,“热带瓶鼻鲸”的族群大小似乎比其他位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喙鲸要来得大,由数十头至100头不等,平均约为15至20头,其群体似乎会靠得很近且连结紧密。潜水时间约 18 至 25 分钟。有时会与短肢领航鲸结群,偶尔和瓶鼻海豚结群。曾有目击跃身击浪的记录,喷气低而多分支,可在海面看见。关于朗氏中喙鲸的生殖与食性一无所知。
虽然关于朗氏中喙鲸的资料少到接近没有,但其数量似乎不算稀少,相关的大型喙鲸目击记录至今已逾 65 起,光是 2000 至 2001 年左右在太平洋东部至印度洋西部的热带海域就陆续传出 45 起,可能的有关搁浅纪录也有数十起[2],由于外型上不符合已知所有的喙鲸类,或许就是神秘的朗氏中喙鲸。
2003 年,纽西兰奥克兰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鲸类专家 Merel L. Dalebout 等人发表了四个搁浅的大型喙鲸标本,其中南非的两个标本早期被误认为是南瓶鼻鲸。四个标本分别采自肯亚(一具,性别不明,编号 OM7622)、南非(两具,皆为雄性,编号分别为 PEM292 与 PEM1960)与马尔地夫(一具,雌性,暂无编号)[3]。
其他相关纪录则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