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耶见(巴利语:sakkāya-diṭṭhi,梵语:satkāya-dṛṣṭi),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义译为有身见、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佛教术语,被列为五见、十随眠之一。未断萨迦耶见(又名五阴身见)者,必然伴随“人我见”及“法我见”。错误认为灵魂真我流迁未来(人我见),或错误认为五蕴一切法拥有自带各种功能(法我见);或错误认为五蕴一切法拥有自带各种功能终归坏灭消失(断灭见);或错误猜想有真我能拥有,或能控制,或能出生五蕴一切法(梵我见)。唯有依四圣谛断除萨迦耶见。
萨迦耶(巴利文:sakkāya,梵文:satkāya),又译为萨迦邪、飒迦耶,字面意义为有身,是由巴利文与梵文的:sa(即santa,意译为存在,有,也有虚伪、移转的意思),以及kāya(意译为身,即名、色诸蕴)所组成的复合词。
佛教“有”,是指三世;“有身”是指依三世而建立的“功能”;或依“成住坏”而建立的功能,又可称为“命”、“寿”。不知“有身”的漏洞,称为萨迦耶见。依四圣谛伺寻五取蕴断萨迦耶见[1],即为: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识身,以及六触身,六爱身等。五取蕴皆依有身建立,有身苦、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2],
即是四圣谛的苦集灭道[3]。
认为五取蕴中拥有各自功能,即我、我所。譬如火能生热,即是我见;热能被火生,即是我所(唯知见四圣谛者知譬喻义)见解[4],都名为萨迦耶见,或译为有身见。
婆罗门教和其他沙门教派,及佛门内的外道,依他们所误认定的我或类似概念,加以批判佛教,因为未见四圣谛故[5]
[6]。依五蕴可分为有五种我见,随次深入细分为二十种萨迦耶见[7]
[8]。
《梵网经》记载的六十二见,都以萨迦耶见为根本[9]
[10]。说一切有部等将萨迦耶见列为五见之首。
众生无法正确观察由五取蕴,产生爱取执著,带来了苦。执著五蕴是我,为我执的一种,称为萨迦耶我执。我见、我执和我所执等的根源在无明,修行八正道,得到正见智慧,可去除这些错误见解。
《杂阿含经》卷3〈71经〉:“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 云何有身?谓: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有身。
- 云何有身集?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
- 云何有身灭?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无馀断、吐、尽、离欲、灭,是名有身灭。
- 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
《杂阿含经》卷3〈70经〉:“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 云何有身边?谓: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有身边。
- 云何有身集边?谓受,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是名有身集边。
- 云何有身灭边?即此受,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无馀断、吐、尽、离欲、灭、寂、没,是名有身灭边。”
《杂阿含经》卷3〈69经〉:“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灭道。……
- 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痴无闻凡夫,见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色、叹色、著色、住色;乐色、叹色、著色、住色故,爱乐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识广说,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当知即是苦集趣道。
- 云何有身集灭道?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于色不乐、不叹、不著、不住;不乐、不叹、不著、不住故,彼色爱乐灭;爱乐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有身灭道迹。有身灭道迹,则是苦灭道迹,是故说有身灭道迹。”
《杂阿含经·三四四经》:“多闻圣弟子,于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迹如实知。
- 云何苦如实知?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如是苦如实知。
- 云何苦集如实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实知。
- 云何苦灭如实知?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染著,无馀断、乃至息、没,是名苦灭,如是苦灭如实知。
- 云何苦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
《杂阿含经》卷2〈45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
《杂阿含经·一六六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色是我,馀则虚名;无色是我,馀则虚名;色非色是我,馀则虚名;非色非无色是我,馀则虚名。我有边,馀则虚名;我无边,馀则虚名;我有边无边,馀则虚名;我非有边非无边,馀则虚名。一想,种种想,多想,无量想;我一向乐,一向苦,若苦、乐,不苦不乐,馀则虚名。’”
《杂阿含经·一六七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色是我,馀则妄想;非色、非非色是我,馀则妄想。我有边,馀则妄想;我无边,馀则妄想;我非有边非无边,馀则妄想。我一想、种种想、少想、无量想;我一向乐、一向苦,若苦、乐,不苦不乐。’”
《杂阿含经·五七〇经》:“时,长者即问梨犀达多: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
《杂阿含经·四五经》:“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杂阿含经·六三经》:“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
《杂阿含经·一〇九经》:“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发智论》:“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耶?答:五我见,谓:等随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十五我所见,谓:等随观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识中。”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fwj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杂阿含经·一一〇经》:“萨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昙!我今当说譬。……譬如世间一切所作,皆依于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恶从生;受、想、行、识是我人,善恶从生。又复譬如人界、神界、药草、树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如是,瞿昙!色是我人,受、想、行、识是我人,此等诸众,悉作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