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体震动指天体表面的震动,通常是因为突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送,其程度可能十分剧烈。[1]它以震动的主体分类,如地震、月震等。
发生于月球的震动为月震,由阿波罗计划中宇航员设置的地震仪发现,于1972年至1977年间共录得28次表层月震。
根据NASA,月震可分类如下:
第1至第3种地震强度较轻微,而表层月震强度可达芮氏地震规模5.5级。相对于强地震来说,月震的程度相对轻微。而由于月球上缺乏水体去吸收地震波的缘故,月震持续的时间较长,有些甚至达一小时。[2]深层月震倾向在分散的区域中发生,区域大小以公里计。[3]
发生于火星的震动为火星震,在2012年的研究估计是百万年一遇的现象。[4]目前尚未测量到明显的火星震,但在2019年4月6日测量到微弱的地震波讯号,相信为一次小型的震动。[5]
发生于金星的震动为金星震。
透过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于1990年11月及1991年7月拍得的两帧照片,清楚显示阿佛洛狄忒陆中一个地势险峻的高地出现大规模的滑坡,科学家相信这是金星震存在的证据。[6]
发生于太阳的震动为日震,日震使地震波在光球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35,000公里,消散前可跨越达400,000公里。[7]
1995年SOHO发射升空观察太阳,当中就包括探测日震。根据自然期刊,1996年7月9日发生一次X2.6类的闪焰和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引发达芮氏地震规模11.3级日震,比所有地球地震的记录要强得多。日震的能量达一千至一千一百亿吨TNT或二百万颗中型核弹,而一次颇普通的闪焰为何有足够能量产生这种威力的地震波仍未有明确答案。[8][9]
星震是指天体的震动,尤其是中子星的地壳震动。利用多普勒效应来观察天体的震动,研究天体的震动可以让科学家及人们了解到星体的内部。其成因有二:
当地壳积累一定压力时,它会调整自己的形状,使自己更相似于球体。每次调整皆不超过一微米,但皆完成于一百万分之一秒内。
2004年12月27日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中子星震,源头为50000光年外一颗名为SGR 1806-20的磁星。[10]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芮氏32级地震。[11]当中释放了能量总和为1.3×1040 W的伽玛射线──若其在10光年外发出可导致地球物种大灭绝。[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