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日本的电力机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F56型电力机车(日语:EF56形電気機関車)是日本铁路的干线客运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川崎车辆等企业联合设计制造,适用于供电制式为1500伏直流电的电气化铁路。
1937年(昭和12年),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川崎造船所、川崎车辆等企业在EF53型电力机车的基础上,合作研制了EF56型干线客运电力机车。EF56型型电力机车带有为列车供暖的蒸汽锅炉,使机车在冬季牵引旅客列车时无须再加挂暖房车。
EF56型电力机车投入运用初期,主要担当东海道本线上优等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其中EF56-6号机车更被指定为日本皇室御召列车的专用牵引机车,车身两侧装有金黄色的装饰带,这台机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和EF53型电力机车(16~18)用来牵引御召列车,直到1953年才被EF58型电力机车取代。战争结束后,EF56型电力机车和EF57、EF58型电力机车共同成为东海道本线普通旅客列车的主型牵引机车。
1958年(昭和33年),随着直流电气化区段延伸至东北本线,EF56型电力机车逐步由沼津机关区转配属至宇都宫机关区,用来牵引东北本线的客运列车。1961年(昭和36年),宇都宫机关区开始配属EF57型电力机车,并对EF56、EF57型电力机车的蒸汽锅炉进行了自动化控制改造。此后,EF57型电力机车陆续改装列车供电系统,为列车的电热取暖装置提供电源。EF57型电力机车完成供电系统改造后,只有蒸汽锅炉的EF56型电力机车改为以牵引行包列车为主。
1969年(昭和44年),为了满足山阳本线濑野至八本松间高坡区段(简称“濑野八”)的牵引需要,对其中五台EF56型电力机车进行了相应改造,改造内容包括改变传动齿轮比、加装重联控制装置等措施,使其适应该大坡度区段的使用条件,经改造后的机车被改称为EF59型电力机车,均配属濑野机关区使用。宇都宫机关区余下的EF56型电力机车则继续用来牵引行包列车,随着宇都宫机关区开始配属EF58型电力机车,该区的EF56型电力机车于1975年(昭和50年)全部报废。而经过改造的EF59型电力机车亦在1987年(昭和62年)停运报废。
EF56型电力机车是干线客运用的大型直流电力机车,适用于供电制式为1500伏直流电的电气化铁路。机车采用非承载式结构的全金属箱形车体,车体长度比EF53型电力机车延长了500毫米。早期的1~7号机车车体外观多处采用了圆弧过渡,后期的8~12号机车则采用了棱角分明的车体外观以节省生产工序。机车两端为露天的通过台区域,车体两端各设有一个司机室,车体中部为电气室。司机室前方中央设有一扇端门,在司机室内机车运行方向的左侧设有司机操纵台。电气室内有贯通的双侧内走廊连接两端司机室。车顶安装有两台双臂式受电弓,其安装位置为迁就蒸汽锅炉而相对靠近车体中心。取暖蒸汽锅炉采用立型烟管式设计,所用燃料为重油。
EF56型电力机车采用客运电力机车标准的2Co-Co2轴式,机车走行部为两台带有导轮轮对的转向架,每台转向架包括两对导轮和三对动轮。车钩和通过台直接安装在转向架构架的端梁上。两台转向架之间设有弹性联接装置,以提高机车的小半径曲线通过性能,并用于传递牵引力;联接装置为安装在端梁的大型球形接头,取代了以往使用的中间缓冲器和牵引拉杆结构。悬挂装置由钢板弹簧、螺旋弹簧和均衡梁组成。牵引电动机采用抱轴式悬挂,输出的扭矩通过一级减速齿轮传递给轮对,牵引齿轮传动比为27:71(1:2.63)。
EF56型电力机车是直—直流电传动的直流电力机车,机车主电路结构与EF53型电力机车大致相同,通过调节起动电阻、牵引电动机的三段式串—并联转换和磁场削弱来达到调速的目的。机车起动和加速时,六台牵引电动机全部以串联连接,并逐步减少起动电阻的阻值;然后将每三台并联连接的牵引电动机为一组,两组牵引电动机以串联连接;最后六台牵引电动机全部并联连接,直至达到最高速度。为扩大机车的调速范围,在三种连接方式均可以对牵引电动机使用一级磁场削弱。机车采用MT17A型直流串励牵引电动机,额定功率为225千瓦,额定电压为675伏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