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内天后宫,是位于台湾新竹市北区兴南里的妈祖庙,相对于民间设立、信徒为闽南人为主的新竹长和宫,此庙为官立、信徒以客家人为主,为清领竹堑官祀四大庙之一。
沿革
清治时期,竹堑城社会形态以闽南人从商、客家人务农为主。乾隆时,闽南人会祭拜在北门外的新竹长和宫,对当时散居新竹东、西、南方山区客家人来讲,往来参拜不甚方便,加上闽客械斗两族相处不甚和谐,因此乾隆十三年(1748年),官方在竹堑城西门兴建了官立的妈祖庙-新竹内天后宫。[1]
乾隆时代的竹堑城地图,城内就标明新竹都城隍庙、此妈祖宫这两庙[2]。在地人惯称“内妈祖”,以便和城外、北门街上的长和宫“外妈祖”区隔[3] 。类似因闽客族群矛盾而由政府另建的妈祖庙有合港田寮永贞宫[4]。
《淡水厅志》卷六.典礼志:
“ | 天后宫,一在厅治西门内,乾隆十三年,同知陈玉友建。四十二年,同知王右弼修。五十七年,袁秉义捐修。据袁秉义碑记云:庙僧称为陈护协所建,王司马修之。创始何年弗可考。久集都人士,谋节俸倡修,凡费番镪三千有奇。襄厥成者,守戎卢植,二尹陈圣增。分司章汝奎,董事邵起彪。道光八年,李慎彝重修。同治九年,官绅复重修。 | ” |
新竹内天后宫原位在今新竹市中央里的西安街,后日本人以拓宽马路为由,就将当时位在马路中央的庙身拆除[5]。其妈祖神像有移至长和宫、香山天后宫[6]、或中央里里民轮奉[5]。
战后庙方暂时以日本人留下的竹寿寺重建[注 1][3][7],后迁于现址[8],1962年重建[3],庙址为西门街184号[7],位于兴南里[9][10],管理为客家人士担任[1]。
因过去未办理寺庙登记,导致庙地被政府收归为国有地[7]。1955年8月17日,内天后宫管理人许清炎向新竹县长陈情,控告庙地被新竹市民代表吴万杰侵占二十公尺长、一公尺宽的地皮[10]。庙方后来花一千一百多万元,购买庙埕右前方空地,1997年间成立财团法人,请求政府赠与原庙地,2002年3月获行政院来文同意赠地[7]。
新竹市文化局将此庙列为九十六年度古迹历史建筑及聚落保存维护工作计画对象,将协助向文建会分别争取古迹整修、调查经费[11]。
祭祀
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圣诞日[7]。农历七月初八举行中元普渡,并举行大阉鸡、大鹅与大火鸡竞赛[12]。
至于中央里内的西门市场及中央商场为主的信众,则会在农历三月廿三日、及农历九月十五日,以掷茭杯选炉主供奉神像半年 [5]。
脚注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