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又称为新住民,指刚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文化上未融入当地社会、以及还未取得当地国籍或户籍的人士。部份新移民本身的谋生技能及适应能力不及本地人士,令新移民不少停留在社会较低阶层,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援。
新移民是相对于当地人而言,当地人有称为原居民、原住民、当地土人等,例如美洲新大陆的印第安人是原居民,而白人则是美洲的“新移民”。 又例如所有第一代香港人,也曾经是新移民,因为他们都不是香港开埠时期的香港原居民,绝大部分由中国大陆移居香港。
在印度殖民历史上,移居当地的欧洲人就是新移民,他们不少是居于印度的上流社会。
新移民有多种类,例如投资移民、优才计划、家庭团聚、政治庇护等。
当新移民居于当地超过某年数,加上其他条件,之后则可获当地永久法律身份,但如不通当地语言,仍会被视为外人。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许多日本人前往中南美洲的移民,主要居住在秘鲁及巴西等,其中曾任秘鲁总统的藤森谦也为日裔拉丁美洲人之一。
- 19世纪末,许多亚裔居民前往离亚洲较近的澳大利亚,引起了白人执政当局的敌视,故制定了“白澳政策”限制亚裔居民移入,甚至因此变相歧视澳洲的亚裔居民。白澳政策在1972年才结束。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澳大利亚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后,更多的中国人选择移居澳大利亚。
- 二战结束后,由于受到犹太复国主义影响,曾为了躲避纳粹迫害而幸存的海外犹太人得以回到犹太教义中的“上帝应许之地”而回到巴勒斯坦与周遭地区并成立以色列;但在犹太人迁入前,巴勒斯坦人长年居住在巴勒斯坦,他们反对联合国在1947年分割犹太人57%巴勒斯坦土地的建议,希望把犹太人驱离而爆发了一连串的以阿冲突。最终以色列在多次战争中获胜,1949年领土扩大至77%,六日战争后控制全境,并逐年在约旦河西岸扩大犹太殖民区,多年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争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一直要求以色列停止兴建殖民区及隔离墙,但以色列一直未有理会。
- 1961年起,东德建立了柏林围墙包围了西德控制下的西柏林,但有许多东德军民不堪生活于共产党的极权统治,冒著生命危险穿越柏林围墙;同时东德其他地区的人民也借由奥地利、瑞士等第三国逃到西德。
- 1970年代德国曾引入土耳其外劳,迄今有两百馀万人,形成一个大型外来族群,造成德国本国人与新移民间的就业、社会福利等层面上的种种争议。
- 金日成奠基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金氏家族”世袭党国体制,加上朝鲜先军政治的国策,与苏联解体后,朝鲜执意发展核武,遭受国际经济制裁的窘境影响下,朝鲜人民面临严重的饥馑、贫困等问题。这些“脱北者”奋不顾身的逃往南方以求更好的生活,而大韩民国当局为了让脱北者逐渐适应南北巨大的文化与生活型态差异,会将脱北者送进“再教育中心”很长一段时间;结束“再教育中心”课程后的脱北者会接受南韩政府人员的考核以检验忠诚度,通过考验后才能归化韩国国籍。不过,脱北者—旦正式成为大韩民国国民,将不能回到朝鲜。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三国,在1918~1940年间短暂独立,后被苏联史达林政权并吞,其间有许多俄裔居民移居到波罗的海三小国境内,并成为境内最大股的少数民族。
-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由于波罗的海三国有强烈的反俄情绪,加上当局对俄裔居民非常不友善,经常发生本土居民和俄裔居民的意识形态冲突。而俄语是否继续成为教学语言也成为争议,因为过去在苏联时期,俄语是必修语言。
- 早年新加坡为马来人的群居地,后来在明朝开始,华人大举移居东南亚,而新加坡境内有相当规模的华人聚落。
- 19世纪,新加坡落入英国手中,在英国殖民时期有大量的欧裔移民前往新加坡。
- 后来有更多的印度泰米尔居民移入新加坡,并成为新加坡的主要族群之一。
- 现今,新加坡境内的主要族群为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欧裔居民、泰米尔人等,因此方言复杂;但新加坡政府为了统一方言,遂推广英语成为不同族群口头交流的媒介。除了英语作为第一官方语言以外,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亦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