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上枋寮刘宅
位於台灣新竹縣新埔鎮的劉氏宗族宅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台灣新竹縣新埔鎮的劉氏宗族宅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埔上枋寮刘宅,又名双堂屋,是位于台湾新竹县新埔镇上寮里的传统宅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草创,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大正至昭和年间扩大,今列新竹县县定古迹。
新埔镇枋寮地区以烧炭窝溪为界,以西的下枋寮以林、魏、余和陈姓居民为主,以东的上枋寮由刘氏为大族[1]。从褒忠亭义民庙往新埔镇市区开去,就能在公路旁见到上枋寮刘宅[2]。此建物自1985年列为三级古迹后,成为台湾旅游的景点[3]。附近则有台湾高铁轨道、枋寮庄自行车道[4]。
上枋寮刘宅整体格局是以三合院与四合院的配置,以子孙居住的横屋围绕著宗祠并且屋顶高到低,以现尊卑伦理[1][5][6]。建筑基地面积约三万平方公尺[1],坐东北朝西南[1][3],背负山丘[2][7],面临平原[2]。
宅院前升旗台的家族旗,为1994年由族人刘荣基提议挂置[1]。此旗为刘荣基次女刘丽娟取自正厅高花窗的图形设计,以黄白红四色各象征为帝王之后、蓝天之下皆有族人、渡海开垦、代代裔孙心心相连[1][8]。升旗台是1938年建,由来是台湾日治时期刘氏家族获选为新竹州的模范部落,用来悬挂日本国旗所用[1]。
占地数百坪的禾埕两边是横屋,后边是作为宗祠的正屋[2]。禾埕是刘家活动的重心,举凡与族群生活、节庆、产业等等均在此进行[5]。原先前后堂的宗祠加上左右三个横屋,属于二堂六横合院式宅第,2000年代初因右外横屋改建钢筋混凝土建筑,而呈二堂五横[1][5]。墙体则都采用就地取材的鹅卵石、斗砌或平砌红砖[5]。
正屋宽达五开间,中央的三开间为宗祠门厅,外侧两开间为通道式的过廊[1][5]。门厅上书“铁汉家声”,取自外号“铁汉”的刘安世及刘绎,以勉子孙守法公正[1]。仅有门厅屋顶用起翘昂扬的燕尾脊,其馀采圆头马背,构成明显对比[2]。
门厅与正厅间,隔著中央的天井与两侧的回廊而格局为四合院,可强化祭祀重要性,也满足私密性与防御性需求[1]。其春、秋祭分别是农历正月初四、八月初二[6]。
宗祠正厅“蔾照堂”取自刘向“藜焰照十行之简”之典,以励子孙读书[1]。“蔾照堂”横匾左右各有一扇大圆窗,形如古钱,都以雕镌而成[2]。中央的神龛相传为乾隆年间詹氏携子渡海来台湾时所置,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时才改置较大的神龛[5]。除悬挂“克绳祖武”匾额,墙面书卷形的彩绘装饰,上书“礼门”、“义路”、“竹报”、“平安”[1]。墙悬挂著辈系诗,为“信宗友汝文,廷应良维存,宁延千万世,永建福昌醇,正学开鸿运,芳声接远昆,德心隆玉叶,科甲镇乾坤”[8]。来台祖刘延转夫妻遗像一旁有一只竹篮,是刘延转母亲詹氏从广东原乡所携来[1]。此外还展示贡生的敕令、玉印等[9]。为族人刘永廷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十岁时,捐输银五十七两给福建台湾海防,而准作贡生[1]。
宅院后面东边山麓的家族纳骨塔,原是1958年由族人刘天桢发起,1960年完工,以农历二月初二为扫墓日,至1973年塔位已满[1][8]。1983年,经亲族大会上决议迁建,选定公厅后的共有土地加上刘昌梧等人的奉献、购入毗邻的旱地,建立名为“瑞阁园”的家族墓园[8]。墓园除有石象、石狮,还保留了早期碾米用的石轮,既做装饰也勉励子孙记取先人开拓[10]。自1984年后,扫墓日改为清明节[8]。
新埔上枋寮刘家的先祖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刘瑞阁[1],据后代说是杂货商[10]。刘瑞阁娶两房,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生的元配詹氏生长子刘延转、三子刘延臼,与二房潘氏生次子刘延轮、四子刘延楹[1]。刘瑞阁出身的广东潮州府饶平县饶平县扬康村为潮汕民系[1],以刘信卿为共同先祖[11]。在广东有纪念刘安世的铁汉祠[12],这也成了上枋寮刘家宅的典故[1]。
刘瑞阁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于原乡去世后,五十岁的詹氏将次子刘延轮留守原乡,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带刘延转、刘延臼、刘延楹到台湾[1]。他们先住在新竹香山盐水港庄[2],后来刘延臼的子孙多回原乡[13]。刘延轮儿子刘万谟后来也至台湾[1],后代住于杨梅[13]。
为利用新埔上、下枋寮的樟树资源,开辟烧炭寮古道后,枋寮成为新埔、湖口老街两地间的贸易、交通要径[14]。文史工作者陈运栋研究,刘延转便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至新埔枋寮[1]。据说当年盖住宅前,还先找地理师探勘后选定[9]。初建时因经济困难,仅是泥砖筑墙、茅草铺顶的茅草屋[1]。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詹氏去世[1]。
据子孙总干事刘荣基表示,他们家族的发迹可能是来台第三代的刘锺秀娶了平埔族竹堑社的潘姓女子作二房,遂联姻获得土地[1]。早期来新埔的汉人是需向平埔族租地耕种,还因此在枋寮太平窝发生杀人事件[15]。之后,刘锺秀第五子刘耀文增购太平窝山林二十馀甲与双堂屋后邻近山林二甲多、塘坜等地水田二甲多,新弓田的水田五甲多,奠定今日庄园的范围[1]。
同治元年(1862年),上枋寮刘宅毁于戴潮春事件,次年重建时改为瓦顶[1]。因宗祠有前后堂,而被称为“双堂屋”[1][2]。在正月初四时,会开宗亲大会以定下该年的扫墓方式与时间、共乘等细节[10]。
大正七年(1918年),族人刘福清主持扩建,将原有家屋形制加建左右三杠横屋,昭和三年(1928年)完工后呈现二堂六横式的平面格局[1][8]。建筑风格属于闽南式,也有洗石子墙、磨石子柱等日式工法[7]。完工时宅邸有九十九间房室,足够让三百族人居住,日后改建只剩六十五间房室[6]。
1999年九二一地震,正厅檐廊梁柱龟裂、墙体受损,而获行政院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补助新台币五千万元[6]。2000年10月16日,新竹县政府通过预算书审查程序[16]。2001年6月,庆洋营造施工开工修复[17]。2003年9月13日上午修复落成时,客委会副主委吴永斌、新埔镇长范曰富、多位县议员皆前往,祭祀公业刘学悟管理会总干事刘荣基与二千名刘氏后代子孙返乡参与[3]。“学悟”为刘延转的表字[7]。
在双堂屋出生长大的刘荣基,为挂念父亲刘福清完成的祖宅,自愿在此维护与担任解说[8]。建物因管理会维护良好,获政府在2015年依“古迹历史建筑管理维护评鉴奖励计画”,得到第二届全国古迹历史建筑管理维护工作有特殊表现奖[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