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加坡金门会馆是新加坡的金门侨民主要的两大金门帮集团之一,相较于由劳动阶层组成的浯江公会,金门会馆的成员来自于商绅阶层[1]:81。金门会馆的前身是“浯江孚济庙”,位于新加坡牛车水史密斯街,后来因为旧会馆土地被征收,1985年迁入新建于庆利路的新大楼[2]。
1870年,一群在新加坡经商有成的金门侨民提议兴建祠庙,同时将庙宇当作会所使用[1]:90[2]。1875年12月4日,李连排、黄良川、杨振都、洪文聪等金门侨民以693元购得牛车水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又称士敏街),次年正式成立“浯江孚济庙”[2][1]:90。当时的庙宇是两层楼建筑,一楼中堂主祀圣侯恩主陈渊及其夫人,后殿供奉福德正神,二楼则立有禄位[2][1]:90。黄英伟、杨振都、李连排、陈清泰、吴仲锺、洪文聪、黄良川、黄超和是大董事,李仕挞担任大总理[2][1]:91。而在建庙之初,对外便使用“金门公司[注 1]”之名[2]。
1911年李仕挞逝世,由黄良檀接任总理,并在庙宇后进设有办事处[3][1]:95。1913年黄安基接任总理,与副总理陈芳岁向中华民国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提案将金门设县[注 2][2][1]:96。
关于“金门会馆”的名称何时出现,有数种说法。林孝胜〈浯江孚济庙和金门会馆〉指出“浯江孚济庙碑记”(1876年)、“重修孚济庙捐款芳名”(1919年)并未出现“金门会馆”之名,到了“重建孚济庙碑记”(1931年)、“孚济庙章程”中才有“金门会馆”(1931年)一词[1]:105。吴华《新加坡华族会馆史》根据《南洋年鉴》等资料,认为“金门会馆”在1913年或1919年已出现[1]:105。江柏炜《新加坡的出洋客》认为是在1927年才正式使用“金门会馆”一词[1]:106。
孚济庙于1910年代发起重建,发起人有黄安基、蔡嘉种、陈景兰等人,耗资1万2150元[2]。1919年落成后,变成三层楼建筑,祭祀空间位于顶楼[2][1]:96。1922年,金门俱乐部向新加坡金门侨民陈景兰、蔡嘉种、陈焕武寄出公函,陈述金门交通不便的问题,而后金门侨民开会决定成立金门轮船公司经营金厦之间的航路[2][1]:98。1927年6月17日,新加坡政府县报正式批准金侨的注册申请[2]。
1933年10月,因为金门的治安问题,当时的金门县长郭昌文向新加坡金门会馆请求补助经费1万6200元来强化陆防[1]:1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