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梵语:Mahāyāna-samgraha),简称《摄论》。印度无著菩萨所造,是对《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诠释[1]。此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最为重要的论典之一。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
译本
《摄大乘论》流传到中国以来,一共有三个译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译,二、陈真谛译,三、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玄奘译本是近现代研究摄大乘论的法师所主要采用的版本,吕澂将藏译《摄大乘论》转译汉语为《西藏传本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在印度时期就有论师对其做注解。世亲造《摄大乘论释》,有三个译本:陈真谛译、隋笈多共行矩等译《摄大乘论释论》和唐玄奘译。无性造《摄大乘论无性释》,有玄奘译本。无性的《摄大乘论无性释》认为菩萨相比于声闻,是相子和婢子的差别[3]。
内容构成
本论分为十一品,第一品为序品,其他十品诠释了“十相殊胜殊胜语”[4]:
- 总摽纲要分
- 所知依分: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 所知相分: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 入所知相分: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 彼入因果分第五: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 彼修差别分: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 增上戒学分: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 增上心学分: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 增上慧学分: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 彼果断分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
- 彼果智分: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摄大乘论》的内容阿赖耶识为起点,而后导入唯识的三自性说,即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再借由阿赖耶识与三自性为基石,切入至佛学的其他观念,如六波罗蜜多、菩萨十地、戒、定、慧、涅槃等。无著在此论内对于阿赖耶识有详细的解说。
影响
注释与引用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