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
慈光寺始建于明代,最初是朱砂庵,明嘉靖年间玄阳道人始建,匾额“步云亭”。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陕西人普门禅师(俗名奚惟安,1546-1625年)感梦入黄山,玄阳之徒福阳将亭转给普门,改名法海禅院,此外又创建文殊院(1613年,在今玉屏楼宾馆处)、大悲院(现气象台处),并主持开凿以天海为中心四个方向的简易登山步道:温泉经慈光阁至天海、苦竹溪经云谷寺至北海、辅村经松谷庵至北海以及焦村经钓桥庵至温泉。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秋,普门进京,李太后赐名、明神宗赐额“护国慈光寺”,又赐予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像以及建寺帑银,盛极一时。七层万佛像高三丈余,万历四十年(1612年)从京城经杭州,险遭民众破坏,兵部尚书岳元声调动巡抚、知府,调拨四百多役夫,才得以将佛塔经富春江、新安江运抵歙县岩寺镇。两年之后,才运至汤口程姓祠堂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夏,用了15天移动了五华里。由汤口运往温泉对面的祥符寺。又过了9年,1624年,佛塔沿着“人字瀑”峭壁上的一百多级“罗汉级”,用翻车绞动,费人工数万,才运至慈光寺。佛塔从北京运到慈光寺,整整用了13年。
这一年冬初,78岁的普门禅师在寺中与“天都社”的骨干汪有恒、潘之恒、王之杰、吴光胤、黄奂、黄僎等聚会,劝募捐银数万建大殿,供奉三丈多高的佛塔。年仅18岁的歙县人黄僎(字于升)承诺建殿。
42年后,清康熙四年(1665年),60岁的黄僎告老离京还乡,聘请帝师玉林法师的高徒行伟上人为慈光寺方丈。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十二日,慈光寺供奉佛塔的毘庐大殿开工,年底竣工。黄僎捐银四万余两,明兵部尚书方一藻及其兵部同僚高起潜、朱国栋、袁枢、吴襄、吴三桂、祖大寿等五六十位边关大吏曾在1626年为慈光寺解囊捐助,后由方一藻之子方廷献交给黄僎。3年后,弥勒殿、罗汉殿、天王殿、东西禅堂,次第落成。以及藏经阁100余间。这时,普门师已圆寂41年。殿宇金碧辉煌,为黄山上最大的寺庙,以及当时徽州府、宁国府二府禅林之首[1]。整个建筑群,纵深1公里余。过回龙桥登八十级为关帝殿,即慈光寺头道门,过殿后有得心亭,出亭百级,是辨源亭。登阶而左是灵官殿,又上是弥勒殿,为慈光寺山门,再渡桥入毘庐殿。[2]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中洲禅师又募银200两,维修寺宇。康熙帝御书“黄海仙都”四字,悬于大殿。当时有僧1000余人。大画家渐江和尚和石涛都曾在此居住。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一,慈光寺火灾,藏经阁焚毁,大雄宝殿倒塌,仅将御匾及万佛像抢救出来。次年住持悟千略作小修,大殿未再建。
咸丰年间,战火波及黄山,万佛像被焚,僧人流散,寺庙颓废。留守僧人素月、性海、明心等多次修补。民国初年,住持雪岭添造功德堂,重修门楼,塑佛像80余尊,悬“敕赐护国慈光寺”匾于山门(匾额毁于1960年代初)。至1949年,仅存山门、后殿及东西耳房460平方米[3]。
3 sources
现状
1963年,政府拨款维修。1965年,董必武来山手书题额“慈光阁”。1985年,黄山管理局拨款原慈光寺藏经阁的基础上重建慈光阁,新建天王殿及毗卢宝殿,辟为黄山博物馆。[4]于1991年9月正式开馆。1998年,慈光阁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3月11日,慈光阁山门遭火灾被毁。2005年,依原样重建。
在慈光阁后建有玉屏索道的下站,通往上站玉屏楼。
《黄山慈光寺》
【清】德溥 群峰围拱妙莲台, 鸟道云梯十里来。 山径曲随云脚转, 寺门高压树头开。 游人蜡屐攀初倦, 佛子蒲团定已回。 一笑相逢同领会, 三生石上不须猜。 |
1 sources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